成语拼音:sàn yán suì yǔ
成语解释:犹言闲言碎语。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闲言碎语
繁体字形:散言碎語
英文翻译:groundless talk
散:[sàn]1.由聚集而分离:解散。散会。烟消云散。2.分发;分给:散传单。3.排遣;排除:散心。散闷。[sǎn]1.无约束;不密集;松开:散漫。散兵游勇。把稻子捆紧,别散了。2.零碎的;不集中的:散装。散坐儿。3.中成药剂型之一。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七厘散。金黄散。避瘟散。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说到“散言碎语”,很多人会联想到那些零零碎碎、真假难辨的闲话。比如成语“三人成虎”就是个典型例子:菜市场里有人喊“有老虎”,最初没人信;但当第三个人气喘吁吁跑来报信时,连卖肉的老张都开始收拾摊位了。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家族群里突然疯传的养生谣言?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这类零散信息容易传播?其实就像拼图游戏,人们总想用碎片拼出完整画面。成语“道听途说”说的正是这种情况——老李在公交车上听到半句“公司要裁员”,转头就脑补出部门合并的剧本,结果闹得同事人心惶惶。信息越不完整,人的想象力就越活跃。
那么遇到散言碎语该怎么办?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做法值得参考。面对满朝“即墨大夫贪污”的流言,他派亲信实地考察,最终发现是竞争对手的诬陷。这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态度,放在今天依然管用。就像小区里传某户人家闹离婚,结果人家只是在筹备海外旅行。
我发现现代人处理这类信息有个有趣现象:越是强调“我就随便说说”,听者反而越当真。就像成语“添油加醋”,原本只是说面条咸淡,经过三五个邻居转述,硬生生变成餐馆用了地沟油。这种传播过程中的失真,本质上源于人们既渴望信息,又缺乏验证渠道的矛盾。
最后看个温暖点的例子。成语“众口铄金”原本形容舆论的力量,但换个角度想:当社区里开始流传独居老人子女不孝的消息,街坊们主动上门送饭的举动,反而把负面传言转化成了善意行动。这说明面对散言碎语时,选择用事实构建的砖瓦,总能盖出比谣言更坚固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