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án
  • yán
  • s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án yán suì yǔ

成语解释: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成语出处:《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繁体字形:煩言碎辭

英文翻译:loquacities

烦言碎辞的意思

烦:1.烦闷:烦恼。心烦意乱。心里有点儿烦。2.厌烦:耐烦。这些话都听烦了。3.使厌烦:我正忙着呢,你别烦我了。4.又多又乱:烦杂。要言不烦。5.烦劳:有事相烦。烦您给带个信儿。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成语评论

烦言碎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指那些冗长、琐碎、让人听了心烦的言辞。比如同事开会时绕来绕去,始终说不到重点;或者家人反复念叨同一件小事,让人忍不住想打断。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到底怎么才能让沟通更高效?”

举个例子:小张在汇报项目进度时,花了十分钟描述“天气如何影响通勤”“茶水间的咖啡机坏了”等细节,最后才提到“项目延期三天”。领导忍不住提醒:“能不能直接说结论?”这里的小张,就是在用“烦言碎辞”模糊了核心信息。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绕圈子?或许是因为担心被否定,试图用细节铺垫安全感,结果反而降低了沟通效率。

再比如家庭场景。妈妈对女儿说:“你看你房间乱的,袜子丢在地上,书堆在床头,窗户也不开,这样容易生病……”女儿打断道:“妈,您是不是想说‘记得整理房间’?”这类碎碎念容易引发对抗,但如果换成“咱们一起收拾半小时怎么样?”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可见,“烦言碎辞”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沟通需求。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算不算“烦言碎辞”?我认为不完全等同。短内容本身无害,但若大量零散观点缺乏逻辑串联,比如刷手机两小时却记不住任何有价值的内容,这种“被动接收”的状态确实会产生类似的疲惫感。这时候更需要主动筛选信息,就像整理房间一样清理思绪。

个人观察发现,职场中擅长“一句话说清需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上周公司新来的实习生用三页PPT解释“打印机故障”,而资深同事只发了条消息:“三楼打印机缺纸,已联系后勤处理。”这种对比恰好说明:精准表达不是冷漠,而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

如何避免成为“烦言碎辞”的制造者?试着在开口前问自己:“对方最需要知道什么?”就像写文章先列大纲,说话前先理清逻辑主干。如果担心遗漏细节,可以在结尾补充:“需要了解更多背景吗?”给别人选择权的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聚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