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g
  • gōng
  • s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g gōng sāng zǐ

成语解释: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繁体字形:敬恭桑梓

英文翻译:Respectfully

敬恭桑梓的意思

敬:1.尊敬:敬重。敬爱。敬仰。致敬。肃然起敬。2.恭敬:敬请指教。敬谢不敏。3.有礼貌地送上(饮食或物品):敬烟。敬酒。敬茶。敬你一杯。4.姓。

恭:1.恭敬:恭候。恭贺。洗耳恭听。2.姓。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梓:1.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宫(皇帝的棺材)。2.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3.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íng)。4.指故里:梓里。桑梓。5.姓。

成语评论

提到“敬恭桑梓”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问:这和“家乡”有什么关系?其实,“桑梓”在古代指代家乡的桑树和梓树,后来直接引申为故乡。比如,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企业家,回乡投资建学校、修公路,乡亲们提起他都会感叹:“他真是敬恭桑梓的好人。”你看,这个成语的核心,说的就是一个人对家乡的感恩与回馈。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在社会流动性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强调这种传统观念?”举个例子,小张在北京工作十年后,主动申请调回老家分公司,用新技术帮乡亲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他说:“大城市机会多,但家乡更需要年轻人回来添砖加瓦。”这种主动选择,正是“敬恭桑梓”在现代的生动体现——不是被迫留守,而是用能力反哺成长的地方。

历史上有个真实案例:明代官员杨继盛被贬官后,回到家乡开设书院教书。当地县志记载他“日与童子讲学,夜则修桥补路”。当时有门生问他为何不隐居山林,他答道:“桑梓之地,育我骨血,岂能坐视其弊?”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乡发展绑定的态度,让成语超越了简单的思乡之情,升华为主动承担的责任感。

有人问:“如果家乡环境不好,还要坚持‘敬恭桑梓’吗?”我的观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这个概念。比如95后设计师小李,她回乡后没有复制父辈的务农模式,而是用短视频记录古村落建筑,意外带火了乡村旅游。她说:“真正的敬恭桑梓,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新的可能。”这让我想到,成语的精神内核其实比字面意思更宽广——它可以是守护传统,也可以是开创新局。

最近遇到件有意思的事:某科技公司创始人把数据中心建在偏远家乡,不仅带来就业,还培养出首批本地程序员团队。当被问到动机时,他用了句很实在的话:“老家夏天凉爽,省空调费;但这批孩子学会编程后,能帮我们开发更适合农村的APP。”你看,现代版的“敬恭桑梓”既包含情感联结,也遵循市场规律,这种务实的态度或许更值得借鉴。

走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上,常能看到古宅门楣上刻着“桑梓情深”的匾额。这些历经风雨的字迹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家乡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纽带,始终承载着最朴素的情感寄托。当年轻人带着新知识、新技术回到这里,老成语正在碰撞出新故事。

"敬恭桑梓"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