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g zǐ zhī dì
成语解释: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故乡
繁体字形:桑梓之地
英文翻译:Mulberry land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梓:1.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宫(皇帝的棺材)。2.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3.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íng)。4.指故里:梓里。桑梓。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桑梓之地”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家乡”。为什么古人用“桑树”和“梓树”来指代家乡呢?原来,古代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桑树养蚕、种梓树做家具,这两种树成了“家”的象征,久而久之,“桑梓”就成了家乡的代名词。
比如有人在外打拼多年,逢年过节回到老家,看到村口的古桑树依然挺拔,可能会感慨:“走遍四海,还是桑梓之地最让人心安。”这里的“桑梓之地”不仅指地理上的家乡,更藏着对童年回忆和亲情的眷恋。
再举个例子:现代人虽然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但偶尔看到社交媒体上老家亲友发的秋收视频,金黄的稻田边立着几棵老桑树,或许会留言:“真想回到桑梓之地,尝尝妈妈煮的槐花饭。”你看,哪怕生活方式变了,人们依然会用“桑梓”表达对根源的牵挂。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年轻人都在大城市生活,“桑梓”这种老说法还有意义吗?其实换个角度看,当代人说的“老家”“根”不正是“桑梓”的另一种表达吗?我常觉得,越是生活节奏快,人们越需要这种带着温度的词来提醒自己:我们从哪里来,又带着什么继续前行。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海外华裔带孩子回国探亲时,会特意指着祖屋门前的树说:“这是咱们家的桑梓。”这种代际传承中,“桑梓”早已超越了字面意义,变成了文化认同的符号。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简单的两个字,能承载几代人的情感重量。
下次听到“桑梓之地”,不妨试着用它造个句子。比如给老家朋友发信息:“等桑梓的桂花开了,咱们再聚聚?”你会发现,这个词自带画面感,比直白地说“家乡”多了份诗意。语言就像老桑树的年轮,看似陈旧,内里却藏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