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gāo xī suǐ
成语解释:犹敲骨吸髓。
成语出处: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其取之于民间,前时不过什二,今则几至于敲膏吸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
繁体字形:敲膏吸髓
英文翻译:suck the lifeblood of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吸:1.生物体把液体、气体等引入体内(跟“呼”相对):呼吸。深深地吸了一口气。2.吸收:吸墨纸。吸尘器。3.吸引:吸铁石。4.姓。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敲膏吸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应用场景。比如有人评价某家黑心企业:“这家公司对员工的压榨简直是敲膏吸髓,不仅要求每天工作14小时,连加班费都要克扣一半。”这样的描述立刻让人联想到骨髓被抽干的画面,直观传递了剥削的残酷性。
这个成语和“敲骨吸髓”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意思完全相同,都是比喻残酷压榨的行为。前者中的“膏”特指油脂,后者强调骨骼,但核心都指向对事物或人的彻底剥夺。比如历史课本里写:“封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堪称敲膏吸髓,连谷糠都要拿走七成”,这里的形象化表达比单纯说“剥削严重”更有冲击力。
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批评过度消耗资源的现象。例如环保组织常提醒:“人类对地球矿产的疯狂开采已是敲膏吸髓,某些稀有金属储量只剩不到二十年”。这种说法既点明问题的紧迫性,又暗含“再不停止就来不及”的警示意味。
为什么这个成语至今仍有生命力?因为它精准抓住了人性中对“贪婪无度”的厌恶。当看到手机弹窗写着“某些APP通过大数据算法对用户注意力敲膏吸髓”,我们马上能理解这是批评科技公司过度占用用户时间的现象。成语的具象化特征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知,这是现代词汇难以替代的优势。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现代应用需要把握分寸。比如描述朋友借钱不还时说“他简直是在敲膏吸髓”就显得夸张,反而削弱了成语的严肃性。但用在批评某些培训机构“通过焦虑营销对家长钱包敲膏吸髓”时,就能准确传达资本过度逐利的社会问题,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意识进步,越来越多人开始自觉抵制这类行为。比如某电商平台修改规则后,消费者称赞:“终于不再是敲膏吸髓式的促销套路,明码标价反而提升了信任度”。这说明合理的社会监督能推动良性改变,让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