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ǔ yuè tāng huò
成语解释: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酷刑。
成语出处:《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刑罚
繁体字形:斧鉞湯鑊
英文翻译:Wok with axe and Tomahawk
斧:1.斧子:板斧。2.古代一种兵器:斧钺。
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汤:[tāng]1.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米汤。姜汤。煲汤。2.开水;热水:赴汤蹈火。3.中药方剂。用水煎服:茵陈汤。4.也叫成汤、唐、大乙。商朝第一个君主。夏桀残酷暴虐,人民反对,诸侯叛离。汤起兵灭夏,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shāng]〔汤汤〕水流大而急。
镬:古代的大锅:斧锯鼎镬(指古代残酷的刑具)。
“斧钺汤镬”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实际用起来并不复杂。比如有人评价历史人物时说:“商鞅变法虽推动了秦国强盛,但严刑峻法让百姓如临斧钺汤镬。”这句话通过比喻,既点出了改革的成果,也暗示了高压政策带来的恐惧感。
为什么用“斧钺汤镬”而不用其他词?这个成语的特殊性在于它集合了四种古代酷刑工具:斧砍、钺劈、沸水煮、油锅烹。这种叠加式表达比单说“严刑”更有画面冲击力,适合描述同时面临多重威胁的处境。比如描述创业者困境时可以说:“初创公司既要应付资金链断裂的斧钺,又要躲避竞争对手围剿的汤镬。”
现代人还能用这种血腥成语吗?其实很多成语都在与时俱进。现在多用它比喻精神层面的压力,比如:“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领导的苛责、同事的排挤,简直像被扔进了现代版的斧钺汤镬。”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张力,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我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文化活化石。它们原本承载着残酷的历史记忆,但在语言演变中逐渐转化为修辞工具。就像我们用“刀山火海”形容艰难险阻,却不会真去踩炭火一样,“斧钺汤镬”的现代用法更多是借古喻今的修辞手法。
有个有趣的发现:这类成语往往成对出现。比如“刀锯鼎镬”常与“斧钺汤镬”混用,这说明古代刑罚的多样性反而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库。下次写文章想表达“双重压力”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直白的“内外交困”更有文学韵味。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汤镬最初是祭祀用具,后来才演变成刑具。这种功能转变提醒我们,语言和工具的意义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流动。就像今天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重点已不在它的字面血腥,而是取其象征意义来表达复杂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