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zuàn yuè jiǎn
成语解释:见“日削月朘”。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乞罢将官状》:“自转运使知州以下,白直及迎送之人,日朘月减,出入导从,大为萧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逐渐缩小
繁体字形:日日月减
英文翻译:Decrease of day and month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朘:[juān]1.剥削。2.减少。[zuī]男子生殖器。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减:1.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削减。裁减。减员。偷工减料。五减三是二。2.降低;衰退:减价。减色。工作热情有增无减。人虽老了,干活还是不减当年!
“日朘月减”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如朋友抱怨:“公司的项目预算总是日朘月减,去年还能用新设备,今年连打印纸都要省着用了。”这种“今天少一点,明天再削一点”的渐进式缩水,正是这个成语的典型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我们常说的“入不敷出”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变化过程。“入不敷出”强调收支失衡的状态,而“日朘月减”更突出资源持续萎缩的动态过程。就像小王发现自己的储蓄账户:“明明没买大件,存款却日朘月减,仔细对账才发现是各种小额订阅服务在偷偷扣款。”
在投资领域,这个现象尤为明显。某基金投资者分享过真实经历:“看着账户里的数字日朘月减,就像目睹沙漏里的细沙不停流逝。不过冷静分析后,发现是定投的科技板块受政策影响,及时调整配置才止住颓势。”这种案例揭示出:察觉渐变性损耗需要保持敏感,但不必过度恐慌。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日朘月减的情况,普通人该如何应对?笔者在记账软件里设置过“十元预警线”——任何单日非必要支出超过这个数额就会弹窗提醒。这种“微观管控”配合“宏观规划”的方法,帮助我在三个月内扭转了存款持续缩水的局面。毕竟,滴水穿石的损耗需要同样细水长流的应对策略。
现代生活中,日朘月减的现象远比想象中普遍。从手机流量到工作精力,从邻里关系到环境资源,很多事物的消逝都遵循着这个规律。但换个角度看,意识到这种渐进式变化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它像一盏闪烁的警示灯,提醒我们在彻底枯竭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