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n
  • wèi
  • zā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n bá wèi zāi

成语解释: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指发生旱灾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又今旱魃为灾,濒河人迹所至之处,禾稼仅有存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发生旱灾

繁体字形:旱魃为灾

英文翻译:Drought is a disaster

旱魃为灾的意思

旱:1.跟水无关的:旱烟。旱伞。旱冰。2.非水田的;陆地上的:旱地。旱稻。旱獭。旱船。3.指陆地交通:旱路。起旱。

魃:旱魃,传说中指造成旱灾的鬼怪。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灾:1.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水灾。兵灾。2.个人遭遇的祸患:没病没灾。3.“菑”,另音zī

成语评论

旱魃为灾”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古代神话有关。旱魃(hàn bá)是传说中引发干旱的妖怪,人们用它来形容极端干旱带来的灾难。比如:“连续三个月滴雨未落,田地龟裂,村民叹息道:‘这真是旱魃为灾,庄稼怕是要绝收了。’”这种场景化的描述,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干旱的严峻。

自问:为什么用“旱魃”这种神话形象来形容灾害? 自答:古人用神话解释自然现象,旱魃就像“背锅侠”,把不可控的灾害具象化。这种表达既生动,又隐含一种无奈——天灾面前,人类需要找到解释和宣泄的出口。

再看一个现代的例子:“气象专家警告,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旱魃为灾,需提前储备水源。”这里把传统成语和科学术语结合,既保留了文化韵味,又融入了现实预警。

自问:这个成语现在还有实用价值吗? 自答:当然有!比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中,“旱魃为灾”可以成为警示符号。媒体报道时用这个词,既能引发文化共鸣,又能强调灾害的破坏力,比如:“全球变暖加剧,旱魃为灾的阴影正笼罩更多地区。”

个人观点:成语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文化基因。用“旱魃为灾”时,我们既在描述灾难,也在传承一种应对困境的智慧——承认自然的威力,但绝不坐以待毙。就像今天,我们依然会修水库、研发抗旱作物,用科技和协作对抗“旱魃”。

最后看一个反向用例:“通过人工降雨和节水灌溉,村民们硬是把旱魃为灾的预言变成了虚惊一场。”你看,成语不仅能渲染危机,还能反衬人类的韧性。这种语言的双面性,恰恰是中文的魅力所在。

"旱魃为灾"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