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yuè rù bào
成语解释: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
成语出处:清·缪荃孙《序》:“吾友王子佑遐,明月入抱,蕙风在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人心胸开朗
繁体字形:明月入抱
英文翻译:The moon in the arms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抱:1.用手臂围住:母亲抱着孩子。2.初次得到(儿子或孙子):听说你抱孙子了。3.抱养(孩子):这孩子是抱的,不是她生的。4.结合在一起:大家抱成团,就会有力量。5.心里存着(想法、意见等):青年人都抱着远大的理想。对他的这种决定,许多人抱有看法。6.表示两臂合围的量:一抱草。两抱粗的大树。7.孵(卵成雏):抱小鸡儿。抱窝。
“明月入抱”这个成语听起来很美,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深夜加班结束,小李推开窗,恰巧看到一轮圆月悬在楼宇之间,柔和的光线洒进房间,仿佛整个夜晚的疲惫都被月光轻轻包裹。他忍不住感叹:“这真是明月入抱,心里突然就安静了。”
有人可能会问:“明月入抱是说月亮掉进怀里吗?”其实它更强调月光与人内心的共鸣。比如一位老画家在院子里作画,画到一半时月光恰好落在宣纸上,他停下笔笑道:“今晚的月色自己跑到画里来了,倒省得我调色。”这种自然与心境的交融,正是成语的妙处。
换个现代场景:地铁末班车上,小张戴着耳机听古琴曲,抬头发现车窗外的月亮正跟着列车平行移动。月光穿过玻璃落在他深灰色的外套上,像是给匆忙的都市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这种时候用“明月入抱”形容,比直接说“看见月亮”多了份诗意的沉浸感。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在喧嚣中寻找片刻安宁。就像露营时帐篷拉链忘了拉严实,半夜醒来发现月光像条银毯子盖在身上,那种意外的温柔,用“明月入抱”来描述再合适不过。
有人觉得古诗里的意境过时了,我倒觉得像“明月入抱”这样的成语反而在数字时代更显珍贵。当手机屏幕蓝光取代了自然月光时,偶然遇见的月夜反而成了现代人的惊喜彩蛋。下次见到月亮别急着拍照发朋友圈,试着感受三秒钟月光落在肩头的重量,说不定就能理解古人造这个词时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