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n hūn àn àn
成语解释:指光线十分微弱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昏昏暗暗,灵前灯火失光明;惨惨幽幽,壁上纸钱飞散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光线等
繁体字形:昏昏暗暗
英文翻译:Dim and dim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成语“昏昏暗暗”常用来形容光线不足、视线模糊的场景,但它的含义远比字面更丰富。比如:“停电的房间里,只有月光从窗帘缝隙透进来,整个空间昏昏暗暗,连墙上的挂钟都看不清。”这里不仅描绘了物理环境,还暗示了某种不确定的氛围。
为什么用“昏昏暗暗”而不用“昏暗”?“昏暗”更偏向客观描述,而“昏昏暗暗”自带节奏感,重复的叠词强化了模糊、混沌的状态。比如描写心理时:“他最近总感觉脑子昏昏暗暗的,像蒙着一层雾。”这里既表达了思绪不清晰,又带点自我调侃的意味。
这个成语能用在抽象场景吗?当然可以。比如在描述社会现象时:“市场规则昏昏暗暗的时期,投机者反而如鱼得水。”这种用法将物理光线映射到规则透明度上,比直接说“不透明”更生动。我曾见过创业者用这个成语形容政策未明朗时的状态,意外地贴切。
如何避免使用生硬?关键在于抓住“朦胧中带着动态”的特质。比如写黄昏:“路灯还没亮起,暮色昏昏暗暗地漫过街道,行人的轮廓渐渐融化在光影里。”叠词的韵律感让画面有了流动的层次。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调料——用得好能提鲜,用多了反而破坏整体口感。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半明半昧”的情境时,不妨试试让“昏昏暗暗”登场。它既保留古汉语的韵味,又能为现代文字增添画面感。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世界,清晰与模糊的边界反而成就了独特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