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n hūn è è
成语解释: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成语出处:叶君健《曙光》:“这两句话像两根铁扫把,把他的脑子搅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阵子不能进行思维活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头脑
繁体字形:昬昬噩噩
英文翻译:In a daze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噩:可惊的;凶恶的:噩梦。
噩:可惊的;凶恶的:噩梦。
“昏昏噩噩”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李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刷手机、睡觉,周末躺在沙发上发呆,朋友问他最近有什么计划,他挠挠头说:“唉,就浑浑噩噩混日子呗。”这种状态就像踩着跑步机却始终在原地踏步。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状态和普通的“懒”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无意识性”——昏昏噩噩的人并非完全不想动,而是像蒙着眼睛走路,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停下的理由。比如公司里做了五年的老王,重复着早已熟练的工作,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简历竟写不出新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时间在走,人在漂”。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为何越来越多人陷入这种状态?智能手机的碎片信息轰炸、社交媒体的焦虑贩卖,就像无数个小钩子,把我们的注意力撕成碎布条。大学生小张就是个例子:明明坐在图书馆,却每隔十分钟就要查看微信群,最后对着只写了标题的论文文档叹气:“这一天又白费了”。
如何打破这种怪圈?尝试给生活装几个“锚点”或许有效。邻居陈阿姨退休后报名老年大学,现在每周雷打不动去上山水画课,她说:“握着毛笔的时候,突然感觉日子有了形状。”这让我想到,或许我们需要主动创造“阶段性仪式”,就像在混沌中系上彩色丝带。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人被问及“十年后的理想生活”时,昏昏噩噩者的描述往往模糊得像隔了毛玻璃,而目标清晰者能具体到阳台盆栽的品种。这印证了我的观察——清晰度决定生命力的浓度。就像相机对焦,当画面从模糊变得锐利,整个世界都会明亮起来。
最后想分享个冷知识:古人用“噩”字形容噩梦般的混沌感,而现代心理学发现,持续的无目标状态确实会降低多巴胺分泌水平。或许我们应该像对待植物那样对待自己——定期换个能看到阳光的位置,时不时添加些新养分。毕竟生命的舒展,从来都不是自动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