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èi mèi wú wén
成语解释: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成语出处:《剪灯余话·长安夜行录》:“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声无息
繁体字形:昧昧无闻
英文翻译:Ignorance and ignorance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昧昧无闻”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完全不被外界知晓的状态。但仔细想想,它和“默默无闻”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两个成语都指向“不为人知”的处境,不过“昧昧”更强调晦暗不明的感觉——就像深藏在地下的矿石,既没有被开采,也未被勘探到价值。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张在社区开了二十年修鞋铺,手艺精湛到能把磨破的皮鞋修得像新的一样,但街坊四邻只知道他是个“修鞋的”,从没人问过他有什么独特技巧。这种未被发掘的价值,正是“昧昧无闻”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有些事物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或许是因为缺乏展示平台,就像博物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文物,明明有历史价值,却因展柜空间有限而常年不见天日。也可能受制于时代认知,梵高的画作生前只卖出一幅,谁能想到百年后会成为艺术瑰宝?
我常想,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流中,“被看见”本身已成为稀缺资源。去年参观过景德镇的手工陶坊,老师傅拉坯时连测量工具都不用,全凭几十年的肌肉记忆。这种技艺如果拍成短视频传播,可能早就成了网红。但老师傅却说:“有人欣赏自然好,没人知道也不耽误我做出好瓷器。”这种从容态度,反倒让传统手艺在喧嚣中保持了纯粹。
换个角度看“不为人知”:山间野花不必羡慕公园牡丹的游人如织,考古队刚发掘的竹简在沉睡千年后才向世人诉说历史。有些价值需要时间沉淀,就像陈年普洱,当年的新茶反而苦涩。当代年轻人总焦虑“被看见”,或许可以学学古籍修复师——他们日复一日拼接残卷,不在乎有没有镜头对着自己,因为文化的传承本就不是为了掌声。
最近读到个有趣案例:某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业余时间开发了方言保护APP,最初用户不足百人。直到某天被语言学家发现,这个冷门软件突然成了学术研究的热门工具。这件事印证了,有价值的事物终会遇到懂得欣赏的眼睛,就像深海鱼虽然生活在黑暗里,却进化出了独特的发光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