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éng dǎng zhī zhēng
成语解释:朋党:指同类人结成的团体。指为自私目的而结合起来的集团间的争斗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人
繁体字形:朋黨之爭
英文翻译:factional strife
朋:1.朋友:良朋。宾朋满座。2.结党:朋比为奸。3.伦比:硕大无朋。4.姓。
党:1.政党。在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党校。入党。2.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结党营私。3.偏袒:党同伐异。4.旧指亲族:父党。母党。5.古代的乡里组织:乡党。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争:1.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争论。是非之争。2.力求获得或达到:为祖国争光。力争上游。3.竞争;争夺:争先恐后。只争朝夕。4.疑问代词。怎么;如何(见于早期白话):争奈。
“朋党之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早味,但放到今天依然很贴切。比如部门里几个小团体各自为政,抢资源、争表现,表面一团和气,背地互相较劲——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朋党之争吗?
有人会问:这种争斗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未必。某次公司竞标项目时,两个团队暗自较劲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意方案。但关键要守住底线,若演变成互相拆台、恶意举报,就会变成毒瘤。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爆出的内斗丑闻,导致产品研发停滞半年,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典型。
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隐形朋党”。小区业主群里,支持物业和反对派天天吵架,连垃圾站位置都能吵出派系。这时候需要清醒的中间派站出来,像邻居张叔总爱说:“咱们争的是解决问题,不是争谁嗓门大。”这种态度往往能化解不少无谓争端。
个人觉得朋党之争像把双刃剑。适度竞争能激活团队,但得警惕演变成“为反对而反对”。就像打篮球,队友间较劲能提升水平,但要是只顾着抢MVP不传球,整个球队就输了。关键要培养“争而不破”的智慧,既保持活力,又不伤和气。
最近参加读书会深有感触。两个读书小组风格迥异:一派热衷考据细节,一派专注现实启发。开始总互相挑刺,后来发现把两派观点融合,反而能产出更有深度的解读。这或许揭示了化解朋党之争的密码:在碰撞中寻找共识,把差异变成拼图的缺口。
下次遇到小团体对立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我们争的是实际利益,还是单纯想证明自己正确?有时候后退半步,反而能看清更大的棋盘。毕竟比起输赢,如何把蛋糕做大才是更值得琢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