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è shǔ zhī zhēng
成语解释:指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
成语出处:《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雀鼠之爭
英文翻译:lawsuit
雀:[què]鸟类的一科。体形较小,喙圆锥状。有的善鸣叫。泛指小鸟。也特指麻雀。[qiǎo]义同“雀(què)”。用于“家雀儿”“雀盲眼(夜盲)”。[qiāo]〔雀子〕雀(què)斑。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争:1.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争论。是非之争。2.力求获得或达到:为祖国争光。力争上游。3.竞争;争夺:争先恐后。只争朝夕。4.疑问代词。怎么;如何(见于早期白话):争奈。
“雀鼠之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话说古代有只麻雀和老鼠争抢粮仓里的谷粒,结果粮仓着火把谷物全烧光了。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小动物打架和咱们的生活有啥关系?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争小利而失大局”的道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楼上邻居装修天天钻墙,楼下住户气不过故意半夜敲暖气片报复。三个月后两家人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一个得了偏头痛,一个工作被辞退。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比起装修噪音这点小事,健康和工作机会才是真金白银。你看,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雀鼠之争”吗?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人总爱在小事上较劲?心理学有个“隧道视野效应”能解释这个现象——当人盯着某个目标时,就像在隧道里看东西,视野里只剩眼前这点东西。就像公司里两个部门为了报销流程该用A4纸还是B5纸吵得不可开交,完全忘了优化流程本是为了提高效率这个初衷。
我倒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提醒自己“算大账”。去年朋友公司竞标,两个团队为了PPT该用蓝色系还是绿色系僵持不下,结果错过了投标截止日期。要我说啊,这种时候就该学学大海里的鱼群——遇到危险时整个鱼群会瞬间转向,因为它们知道保命比争论方向更重要。
生活中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菜市场大妈能为两毛钱和摊主吵半小时,但遇到孩子上学的大事反而特别大方。这说明人不是不会权衡利弊,只是有时候需要个“提醒按钮”。下次遇到争执时,不妨问问自己:五年后回头看,这事还值得生气吗?
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有个妙招——设立“争执冷却期”。就像两家快递公司为派送区域划分闹矛盾时,行业协会要求他们暂停讨论两周。结果等到再开会时,双方主动提出共建共享驿站的方案。时间这剂良药,往往能让人跳出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
说到底,“雀鼠之争”提醒我们要培养“损失预判”能力。就像下棋高手走棋前会想好后面五步,我们在做决定时也要多问几个“然后呢”。毕竟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不同角度的取舍。与其在芝麻小事上争长短,不如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