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én hù zhī zhēng
成语解释:宗派之间的争论
成语出处:《清史稿 沈桂芬翁同龢等传论》:“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宗派之间的争论
繁体字形:門户之爭
英文翻译:disputes among sects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争:1.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争论。是非之争。2.力求获得或达到:为祖国争光。力争上游。3.竞争;争夺:争先恐后。只争朝夕。4.疑问代词。怎么;如何(见于早期白话):争奈。
“门户之争”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不同派系或团体之间的对立。比如:“公司内部的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常因资源分配闹得不可开交,简直就是一场现代版的门户之争。”在这个例子中,不同部门的目标差异导致了矛盾,但双方其实都在为企业整体发展努力。
自问:门户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表面看是立场不同,但本质在于资源有限性与认知差异的碰撞。比如历史上儒学中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双方都认同儒家思想,却在方法论上各执一词,最终反而推动了学术体系的完善。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家长群里为选择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教育理念的门户之争,往往忽略了孩子个体的适应能力。”这里折射出人们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忽视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个人视角:我曾目睹科研团队因实验方案分歧产生矛盾。后来牵头人引导大家把“派系标签”撕掉,转而聚焦具体数据对比,结果发现两种思路存在互补空间。这让我意识到:很多门户之争的突破口,在于找到比立场之争更大的共同目标。
当代社会的信息茧房现象,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门户之争的泛化。比如社交媒体算法推荐的“观点同温层”,容易让人产生“非我同类其心必异”的错觉。这时候更需要主动跳出信息舒适区,像谚语说的那样:“别急着拆别人家的墙,先看看自家地基稳不稳。”
面对分歧时,与其执着于“谁对谁错”,不如尝试建立动态协作机制。就像开源软件社区的运作模式:不同技术流派的开发者通过版本控制系统协同工作,既保留个性又实现整体进化。这种“在竞争中合作”的智慧,或许能为化解门户之争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