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ù
  • ji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 zhù yī jiā

成语解释: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出自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文章自成一家

繁体字形:機杼一家

英文翻译:The loom family

机杼一家的意思

机:1.机器:缝纫机。打字机。插秧机。拖拉机。2.飞机:客机。运输机。机场。机群。3.事情变化的枢纽;有重要关系的环节:事机。生机。转机。4.机会;时机:乘机。随机应变。机不可失。5.生活机能:有机体。无机化学。6.重要的事务:日理万机。7.心思;念头:动机。心机。杀机。8.能迅速适应事物的变化的;灵活:机智。机警。9.姓。

杼:古代指梭。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成语评论

机杼一家”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和纺织有关?没错,它原本指的是家中织布机和梭子的协同工作,后来被引申为家庭成员或团队各司其职、配合默契的状态。比如你看到父母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打扫,孩子主动帮忙整理书桌,这就是典型的“机杼一家”——分工明确却目标统一。

为什么“协作”是它的核心?想象一台老式织布机:如果梭子卡住不动,布匹就织不成;如果机杼转速失控,线头会乱成一团。生活也是如此——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单打独斗容易碰壁,相互配合才能让事情顺畅运转。比如小区里垃圾分类做得好,往往是物业规划、居民配合、志愿者监督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过她的育儿经:孩子学钢琴时,她负责找教学视频,丈夫陪着练指法,奶奶准备练琴后的甜点。这种“全家总动员”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让孩子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虽然分工细化,但“机杼一家”的精神反而更显珍贵。

数字时代还需要这种传统智慧吗?看看那些成功的创业团队就明白了。程序员敲代码、设计师画界面、市场人员做调研,看似各忙各的,其实都在为同一个产品服务。就像疫情期间邻居们自发组建的互助群,有人统计需求、有人对接物资、有人担任配送,这种自发形成的协作网络,正是“机杼一家”的现代演绎。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成语的价值。它不只是家庭和睦的注脚,更是任何群体高效运作的底层逻辑。下次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事情时,不妨先想想:我们的“机杼”在哪里?各自的“梭子”是否在正确的位置上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