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g tóng yī jiā
成语解释: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成语出处:《梁书·萧子恪》:“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繁体字形:情同一家
英文翻译:One family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情同一家”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那它具体怎么用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里独居的张奶奶生病时,邻居们轮流送饭、陪她聊天,这种超越血缘的关怀,正是“情同一家”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引起共鸣?现代都市生活中,许多人看似住在同一栋楼里,却连对门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情同一家"传递的不仅是亲密感,更暗含着打破隔阂的期待。就像去年郑州暴雨时,沿街商铺主动开放卫生间、提供充电插座,陌生人之间瞬间建立的信任,让这个词有了新的时代注脚。
有趣的是,这种情感并不局限于熟人之间。笔者曾参加山区支教时发现,当地孩子们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烤土豆塞进志愿者口袋,这种朴素的善意跨越了年龄、地域差异,生动演绎了"情同一家"的本质——情感共鸣比形式上的亲密更重要。
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实践这个概念?或许可以从细微处着手:帮快递小哥递瓶水,在电梯里主动微笑问候,疫情期间帮居家隔离的邻居取快递。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就像在水泥森林里播撒情感种子,终会开出温暖的花。
值得思考的是,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联系工具,但真正的心灵连接反而变得稀缺。当视频通话取代了围炉夜话,表情包代替了促膝长谈,或许更需要重拾"情同一家"的精神内核——放下手机,看见身边真实存在的人。
有社会学家做过实验:让同一栋楼的住户每周共同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养护公共绿植。三个月后发现,参与者对其他邻居的信任度提升了47%。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共同行动比空谈感情更能建立"一家人"般的羁绊。
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不妨想象对方是多年未见的亲戚。这种心理暗示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善意,毕竟在某个层面上,我们本就是共享同一片天空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