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
  • xià
  • fēng
  • z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ín xià fēng zhì

成语解释:同“林下风气”。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妇人薛涛》:“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利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林下風致

英文翻译:a well-behaved and dignified country girl

林下风致的意思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致:1.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致函。致电。致欢迎词。向大会致热烈的祝贺。2.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致力。专心致志。3.达到;实现:致富。学以致用。4.招致;引起:致病。致癌。致残。5.以致:致使。由于粗心大意,致将地址写错。6.姓。7.情趣:兴致。景致。别致。有致。毫无二致。8.精密;精细:细致。精致。工致。

成语评论

林下风致”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周末去爬山时,偶遇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凉亭里独自下棋。他既不刷手机也不赶时间,举手投足间有种与世无争的从容。这不就是“林下风致”最生动的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哪里还容得下这种闲适气质?其实在写字楼里也能发现端倪。隔壁工位的张姐每天午休坚持练毛笔字,茶水间永远放着她的白瓷茶具。别人点外卖时,她总慢悠悠地沏着菊花茶——这种闹中取静的坚持,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林下风致

记得有次参观美术馆,看到幅水墨画:竹林中半掩的茅屋,石桌上散落着未下完的棋局。讲解员说这是明代画家表现隐逸生活的作品。突然意识到,“林下风致”从来都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像水墨画的留白那样,在纷扰中主动保留的精神空隙。

年轻人常觉得这种气质老派,我倒觉得这是种生存智慧。上周去网红咖啡馆,发现最抢手的座位不是ins风打卡区,而是角落里能看到绿植的木质长椅。人们嘴上说着要躺平,身体却很诚实地在水泥森林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林下”角落。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朋友圈晒书法、种花草的人明显变多。这或许说明,当我们被迫停下脚步时,骨子里对林下风致的向往就会自然苏醒。就像阳台上冒出的野草,只要给点空间就能生长。

最近常想,数字时代更需要这种气质平衡。地铁里人人盯着发光的屏幕时,那个捧着纸质书的乘客;短视频疯狂刺激多巴胺时,坚持听完整张黑胶唱片的朋友。他们身上闪烁的,不正是对抗信息洪流的林下之光?这种选择本身,已然成为现代人守护精神家园的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