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
  • lù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é shā wù lùn

成语解释: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驶近夷路,概行追击,倘敢逞凶拒捕,格杀勿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杂式;作谓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繁体字形:格殺勿論

英文翻译:kill with lawful authority

格杀勿论的意思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勿: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切勿上当。请勿入内。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语评论

格杀勿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直接击毙对方而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比如古代行军打仗时,将领可能会下令:“若有人擅闯军营重地,一律格杀勿论。”这说明当时对规则的执行非常严格。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用得上这种词吗?其实现在更多是用在比喻层面。比如公司设定关键项目节点时,老板可能会开玩笑说:“谁要是耽误进度,格杀勿论!”当然这不是真的动武,而是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又淡化了暴力色彩。

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自带强烈的情感色彩。我曾见过有人用它形容家长辅导作业的场景——“再写错字就格杀勿论”,虽然是想表现幽默,但孩子听了可能会当真。这说明使用成语时要考虑场合和对象,尤其是涉及敏感词汇时更需要谨慎。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或许因为它精准传达了“零容忍”的态度。比如抗疫期间,某地公告写着:“刻意隐瞒行程者将依法严惩”,如果换成“格杀勿论”显然不合适。可见成语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契合时代语境,而不是生搬硬套。

最后想分享个观察:语言就像变色龙,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会呈现不同面貌。就像“格杀勿论”从字面意思到比喻用法的演变,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表达需求。下次遇到这类成语时,不妨多想想它背后的时代密码,或许会有新发现。

格杀勿论的造句

  1. 造句 前东德领导人埃贡克伦茨因对叛变者采取的格杀勿论政策而被定罪。
  2. 造句 统帅已下达阵前逃亡者、格杀勿论的命令。
  3. 造句 演习视同战争,凡怠慢而严重貽误军情者,一律格杀勿论。
  4. 造句 对不肯解除武装的战俘,我军将领已决定格杀勿论。
  5. 造句 侵略军在中国任意践踏人民的生命,常常是格杀勿论。
  6. 造句 安全局官员已经下达了格杀勿论令。
  7. 造句 可惜,临朝的窦太后也跟后来的何太后一样,并不同意格杀勿论的方案;而这种全面树敌的做法,则逼得宦官们为自己的生存拼死一搏。
  8. 造句 厉王叫巫师算卦,看谁怨谤,格杀勿论。
  9. 造句 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
  10. 造句 闲杂人等退踞屋舍,否则格杀勿论!

"格杀勿论"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