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shā wú lùn
成语解释:见“格杀勿论”。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政府以‘格杀无论’对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杀无论’对待卖国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
繁体字形:格殺無論
英文翻译:capture and summarily execute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格杀无论”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古代城墙守卫举着火把大喊:“擅闯禁地者,格杀无论!”话音未落,几个黑影便消失在夜色中。这种场景常见于历史剧,但放到现代就会显得夸张——毕竟现在连保安都配有执法记录仪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其实它传递的是一种“无需请示、立即处置”的决绝态度。就像老猎人遇到袭击村庄的狼群时,村长那句“见到野兽直接格杀无论”,背后是保护集体的紧迫性,而不是鼓励滥杀无辜。
换个角度看,成语的现代适用性正在变化。去年某地防汛指挥部说过:“破坏防洪设施者必将严惩”,这和“格杀无论”的威慑逻辑相似,但表述更符合法治精神。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既保留着古老的河床痕迹,又不断冲刷出新的河道。
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明代兵书,上面用朱砂写着“临阵脱逃者格杀无论”。这种血红色批注让人脊背发凉,却也提醒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法则。如今职场中“项目关键期请假需提前报备”的规定,某种程度上也是种温和版的“格杀无论”。
当我们在小说里读到“掌门下令:私传武功者格杀无论”,其实是在感受规则与人性的碰撞。这种语言张力就像暗夜里的刀光,既让人恐惧规则的冰冷,又惊叹于誓言的重量。或许成语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秩序与宽容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