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ng sāi bù wén
成语解释:粗鄙没有文化。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没文化
繁体字形:横横不文
英文翻译:He is not a writer
横:[héng]1.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直”相对):横额。横梁。2.地理上东西向的(跟“纵1”相对):黄河横贯本省。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1”相对):横队。墙上横着写着几个大字。4.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垂直的(跟“竖、直、纵1”相对):横剖面。人行横道。横着切一刀。5.使物体成横向:把扁担横过来。6.纵横杂乱:横生。横流。血肉横飞。7.与“横”(hèng)8.义相近,但只用于成语或文言词中。9.汉字的笔画,平着由左向右,形状是“一”。10.横竖;反正:我横不那么办!。事情是你干的,我横没过问。11.姓。[hèng]不吉利的;意外的:横事。横祸。
僿:1.不诚恳。2.质朴;粗鄙。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横僿不文”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它形容的是一个人言行粗俗、缺乏修养的状态。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擤鼻涕,还随手把纸巾扔在地上,旁人可能会暗自摇头:“这举动真是横僿不文。”
可能有人会问:“粗俗的行为随处可见,为何要用这么文绉绉的成语来形容?”这个问题恰恰点出了语言的有趣之处——用雅言描述俗事,反而能形成鲜明对比,让批评显得不那么尖锐。就像我们说“饕餮大餐”替代“胡吃海塞”,既保留了表达的美感,又不失态度。
生活中哪些场景容易暴露“横僿不文”的问题呢?地铁里功放短视频的乘客、聚餐时把转盘转到飞起的食客、排队时紧贴前人的“跟屁虫”……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像砂纸般磨损着公共空间的舒适度。我曾见过一位老者在公园制止随地吐痰的年轻人,他说的话很有意思:“小伙子,你这口痰可比你的球鞋贵多了——它值五百块文明罚单呢!”
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又不是作奸犯科,何必上纲上线?”其实文明恰似空气,存在时不觉得珍贵,缺失时却令人窒息。去年参加书展,亲眼见到有位读者边啃鸡腿边翻新书,油手印在书页上拉出长长的轨迹,这样的“行为艺术”让后来者如何消受?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次在博物馆,看见家长指着“请勿触摸”的标识教孩子:“这些字就像魔法咒语,遵守了就能保护文物长生不老。”这种充满童趣的引导,比生硬的训斥更让人愿意接受。说到底,消灭“横僿不文”不是要人人变成道学先生,而是让善意提醒代替冷漠纵容,用会心一笑化解尴尬瞬间。
当我们在餐厅主动压低交谈音量,在电梯间自觉面向楼层按钮站立,这些细微的调整就像播撒蒲公英种子。也许某个被你礼让的陌生人,明天就会把这份体贴传递给下一个人。文明的涟漪,不正是这样一圈圈荡漾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