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àng yán bù wén
成语解释:文:文体,辞采。指居丧其间言辞要质朴
成语出处:《孝经·丧亲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礼无容,言不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喪言不文
英文翻译:No words without words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丧言不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它的意思是“在悲伤的场合下,言辞不需要刻意修饰”,比如参加葬礼或安慰朋友时,真诚朴素的表达反而比华丽的语言更有力量。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时候不需要“文采”呢?其实答案就在成语本身——情绪浓烈的场景中,过度修饰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走心。
举个例子:朋友失去亲人时,与其说“我理解您此刻的悲痛如潮水般汹涌”,不如直接说“我在这儿陪着你”。前者虽然用了比喻,但显得刻意;后者虽然简单,却能传递真实的关怀。这就是“丧言不文”的核心逻辑:在特定情境下,语言的功能性比艺术性更重要。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说话要真诚”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成语更强调“场景的特殊性”。比如在工作汇报中适当润色语言是必要的,但如果老板刚宣布裁员,你还用排比句表达惋惜,反而显得不合时宜。这时候更需要的是清晰表达立场,比如“我们会尽力保障员工权益”——没有修辞,但掷地有声。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虽然推崇表达技巧,但“丧言不文”提醒我们保留语言的“空白地带”。就像水墨画的留白,有些时候,少即是多。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习惯用表情包和流行语包装情绪,反而让真诚的交流变得稀缺。试想,当朋友深夜倾诉烦恼时,一个“我在听”的效果可能胜过十个精心挑选的安慰文案。
其实这个成语还能延伸到日常沟通。比如夫妻吵架时,与其长篇大论讲道理,不如说句“我们慢慢聊”;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用“下次再努力”代替“你看看人家小明”,反而更能建立信任。语言就像工具,锋利还是钝厚,取决于使用场景——这或许就是“丧言不文”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背后的智慧往往超越字面意思。它不仅是语言规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选择。当信息爆炸让语言变得越来越浮夸时,或许该留点空间给那些“不文”却足够真实的表达——毕竟有些时刻,沉默的拥抱比千言万语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