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 xuè ér méng
成语解释: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结盟
繁体字形:歃血而盟
英文翻译:Blood and Alliance
歃:用嘴吸取。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血”(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盟:1.宣誓缔约:会盟。海誓山盟。2.发(誓):盟一个誓。3.旧时结拜的(兄弟):盟兄。盟弟。4.团体与团体、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体:工农联盟。军事同盟。5.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相当于自治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歃血而盟”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古人结盟时用牲畜的血涂在嘴边,表示绝不反悔。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虽未直接描写歃血,但这种“生死与共”的仪式感,和“歃血而盟”的精神一脉相承。
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血腥”的方式?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没有法律约束的年代,用身体发肤“立誓”是最直观的信用凭证。就像今天签合同按手印,古人用血来证明“我说到做到”——只不过形式更原始,背后的逻辑却惊人相似:用代价彰显决心。
现代人还需要“歃血而盟”吗?当然不需要了。但它的引申义依然鲜活:当合作伙伴说“这次合作我们歃血为盟”,其实是在强调“我们会像古代盟友一样全力以赴”。比如两家科技公司共同研发新技术时,用这个成语形容彼此毫无保留的信任,既生动又有历史厚重感。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是它的矛盾性。一方面仪式充满野蛮气息,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人类对“契约精神”的本能追求。就像我们小时候拉钩发誓,看似幼稚,却藏着对承诺的郑重态度。现代社会的握手、签约、击掌,何尝不是另一种“歃血而盟”?
试着造个例句: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团队核心成员围坐桌前,以茶代酒举杯相碰:“今天这杯‘歃血茶’喝下去,明年此时我们定要闯出一片天!”这里用幽默的方式化用典故,既消解了血腥味,又保留了破釜沉舟的团队意志。
说到底,“歃血而盟”的本质是信任建立的过程。它提醒我们:任何合作关系都需要超越表面的承诺。就像种树不能只浇一次水,真正的同盟不仅要“歃血”时的激情,更需要日复一日用行动灌溉。当看到有人用这个词时,不妨多想想——他们真正想守护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