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 xuè wéi shì
成语解释: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誓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7卷:“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结盟
繁体字形:歃血為誓
英文翻译:Swear by blood
歃:用嘴吸取。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血”(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誓:1.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誓师。誓不甘休。誓为死难烈士报仇。2.表示决心的话:宣誓。起誓。发个誓。
“歃血为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血腥,但它其实藏着古人对待承诺的严肃态度。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若真按历史记载的仪式,他们可能会用牲畜的血涂抹嘴唇,以此表明“生死与共”的决心。这种看似极端的举动,背后是那个时代对信任的极致追求——用血肉之躯的联结,换取超越利益的忠诚。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歃血为誓吗?其实今天的婚礼交换戒指、商业合作签署合同,本质上都是承诺的象征符号。就像程序员在代码里写下“我发誓这个版本没bug”,虽然不用真的割手指,但背后的责任感如出一辙。仪式形式会变,但人类对可靠关系的渴望从未改变。
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就巧妙化用过这个成语。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与段誉拼酒结拜,虽未饮血,但两人摔碎酒碗、掌心相击的场景,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歃血为誓”?当玻璃碎片划破手掌时,混合着酒香的血腥味反而让这段兄弟情更显炽烈——有时候,疼痛恰是记忆的锚点。
个人认为,当代人反而需要这种“仪式感复兴”。当电子合同三秒就能云端签署,当社交软件里的“友谊巨轮”随便就能沉没,我们或许该创造些更有重量的承诺载体。就像我见过的一对夫妻,每年结婚纪念日把写给彼此的信件熔进玻璃雕塑,二十年下来,透明的纪念品里沉淀着层层叠叠的墨迹,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歃血为盟”吗?
从匈奴单于的牛血盟约到现代人的指纹契约,从桃园里的三碗烈酒到教堂前的钻石恒久远,人类始终在寻找让诺言可见的方式。下次当你准备说出“我保证”时,不妨停顿三秒——这三秒钟的郑重,或许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古老仪式感在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