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ǔ yí zhī dé
成语解释: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母儀之惪
英文翻译:The virtue of mother instrument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仪:1.人的外表:仪表。仪容。威仪。2.礼节;仪式:司仪。行礼如仪。3.礼物:贺仪。谢仪。4.倾心;向往:心仪已久。5.姓。6.仪器:仪表。地动仪。半圆仪。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德: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德育。美德。德才兼备。2.心意;志向:同心同德。离心离德。3.恩惠;好处:感恩戴德。4.德国的简称。
“母仪之德”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核心其实很实在:说的是母亲或女性长辈用自身言行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比如《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讲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成长多次搬家,这种主动创造环境的行为,就是母仪之德的典型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强调母仪之德?”其实这和时代无关,而是关乎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比如成语“画荻教子”里,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孩子写字,这种在物质匮乏中依然坚持教育的智慧,放到今天同样适用——重点不是具体形式,而是传递价值观的主动性。
我观察到现代家庭有个有趣现象:很多父母自己抱着手机,却要求孩子专心读书。这恰好印证了“母仪之德”的反面教材。就像成语“上行下效”揭示的,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对长辈的复刻。与其说教,不如像“陶母退鱼”故事里的母亲那样,用拒收贿赂的实际行动教会孩子廉洁,这种身教比言传有效得多。
有人认为母仪之德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我倒觉得要辩证看待。剔除“三从四德”的糟粕,其内核是值得借鉴的。就像“截发延宾”的典故,陶侃母亲剪掉头发换钱招待客人,展现的不是愚昧的牺牲,而是待人接物的格局。这种把资源用在刀刃上的智慧,放在职场或社交场合同样成立。
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邻居阿姨每天早晨带着女儿清扫楼道,最初以为是社区活动,后来才知道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不正是现代版母仪之德吗?比起讲大道理,让孩子在具体行动中理解“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的道理,反而更能种下利他心的种子。
母仪之德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长的过程。就像“封坛退鲊”的故事,陶母把儿子寄来的腌鱼原封退回,表面看是教廉洁,深层是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当教育者愿意放下权威姿态,用行动引发思考,这种互动模式或许才是传统智慧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