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o
  • sēn
  • sǒ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o gǔ sēn sǒng

成语解释: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繁体字形:毛骨森竦

英文翻译:Maogushen

毛骨森竦的意思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森:1.形容树木多:森林。2.繁密;众多:森罗万象(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现象)。3.阴暗:阴森。4.姓。

竦:1.恭敬。2.同“”。3.同“”。

成语评论

毛骨森竦”这个词,乍一听是不是感觉后背发凉?比如有人这样描述:“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配乐突然戛然而止,屏幕里缓缓探出一只苍白的手,那一瞬间真是让人毛骨森竦。”这里的“毛骨森竦”用得非常贴切——既形容了生理上的汗毛竖起,又传递出心理层面的强烈恐惧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和‘毛骨悚然’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的核心含义几乎一致,但“毛骨森竦”的“森”字自带阴冷氛围,就像走进雾气弥漫的松树林,连呼吸都变得压抑。比如写悬疑小说时,描述老宅里吱呀作响的木地板,用“毛骨森竦”会比常见词汇更能让读者代入场景。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词的使用场景其实很有趣。比如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述登山时遇见野生动物的经历:“当时树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我举着手电筒照过去,赫然发现两团绿幽幽的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毛骨森竦。”这种真实事件的描述,反而比虚构故事更能引发听众的共鸣。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语言工具箱里的特效镜头。虽然日常对话中不常使用,但当你想让某个场景“活”起来时,它们能瞬间给文字加上滤镜。比如描述参观战争遗址的感受:“看着展柜里生锈的怀表,表面还留着弹孔裂痕,那种时空交错的冲击感令人毛骨森竦。”这里既没有夸张的修辞,却能让寒意透过纸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更适合“收着用”。就像做菜时的花椒,放三四粒能提香,放一把反而呛人。如果在同一段落里反复出现“毛骨森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试着对比这两个句子:“阴风阵阵的走廊让人毛骨森竦”和“走廊尽头的黑影使我毛骨森竦”,后者因为具体细节的支撑,显然更有说服力。

语言学者研究发现,人对恐惧词汇的反应存在“新鲜度阈值”。当“毛骨悚然”成为通用表达后,“毛骨森竦”这类变体反而能唤醒新的神经反应。这就像吃惯了牛奶巧克力的人,第一次尝到海盐黑巧时的惊喜——本质上都是巧克力,但细微差别造就了独特体验。

下次写作时如果遇到需要渲染紧张氛围的段落,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描写重要考试前的心理:“考场挂钟的滴答声在寂静中放大,当监考老师开始分发试卷的刹那,那种混合着期待的紧张感,竟也带着几分毛骨森竦的意味。”恐惧与兴奋的微妙交织,在这里找到了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毛骨森竦"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