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成语解释: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成语出处: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十分恐惧
繁体字形:毛骨竦然
英文翻译:with one 's hair standing on end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独自回家时,路灯忽然熄灭,身后传来若有若无的脚步声。这时你突然想起邻居说起的废弃医院闹鬼传闻,刹那间皮肤像被冷风吹过,浑身汗毛倒竖——这大概就是"毛骨悚然"最贴切的写照。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恐怖场景吗?其实不然。某悬疑小说里,主角发现朝夕相处的同事竟是潜伏二十年的间谍,那种被信任之人背叛的震惊感,同样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寒意不仅源于视觉冲击,更多来自心理防线的崩塌。
现代人还容易被怎样的场景触发这种感受?比如打开尘封多年的童年日记,发现当年随手画下的涂鸦竟与现在居住的凶宅格局完全吻合;又或是AI语音助手突然用已故亲人的声线说话。这些科技时代的"毛骨悚然",正在重塑我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有个有趣现象:为什么有些恐怖电影让人"毛骨悚然",而有些只会引发哄笑?关键在细节把控。就像老练的作家会描写"月光把晾衣绳的影子拉长得像绞刑架",而不是直接描述鬼怪面容。这种留白艺术,恰恰印证了中文成语的智慧——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唤醒想象。
我个人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毛骨悚然"的感受阈值是否在提高?其实人类的感知系统始终敏锐,变的只是触发条件。当我们在虚拟现实中体验360度恐怖场景,与古人烛光下读《聊斋》获得的战栗感,本质上都是对未知的本能敬畏。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或许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下次遇到让你"毛骨悚然"的瞬间,不妨静静体会这种独特的生理反应。它像人体自带的警报系统,提醒着我们: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处,永远存在着让人既害怕又着迷的神秘地带。这份战栗感,何尝不是对平凡生活的诗意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