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o mò zhī chā
成语解释:指由于微小的失误而造成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南朝·宋·何承天《上历新法表》:“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月,积微成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毫末之差
英文翻译: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差:[chā]1.义同“差”(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见〖参差〗(cēncī)。
“毫末之差”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形容极小的差距,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短跑比赛中两位选手同时冲过终点线,肉眼几乎分不清先后,但电子计时器显示差距仅有0.01秒——这就是典型的“毫末之差决定胜负”。这种微小差异在竞技体育、精密制造甚至日常决策中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为什么人们要关注如此细微的差别?去年我参观航天实验室时,工程师指着火箭燃料阀门的零件说:“这里多打磨0.1毫米,就能让燃料效率提升3%。”这让我突然明白: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是个成语,更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真实写照。就像手机芯片的纳米级工艺进步,每次微调都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的生活也需要计较毫末之差吗?记得邻居张阿姨去年参加烘焙比赛,她做的马卡龙和其他选手外观几乎相同,但评委尝过后说:“糖粉多筛了两次,口感更绵密。”这个细节让她获得了冠军。生活中那些看似“差不多”的瞬间,往往藏着改变结果的钥匙。
当代社会尤其凸显这个现象。我注意到短视频平台上,两个穿搭博主用同款衬衫,只是袖口卷起的高度不同,点赞量就能相差数万。这种“注意力经济”时代,细节处理能力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但不必焦虑,就像书法老师教我的:“把每个横竖撇捺写到位,整幅字自然就有了风骨。”
有趣的是,这种微小差异有时会产生蝴蝶效应。去年帮朋友调试程序时,我们发现某个循环语句少写了一个等号,导致整个数据分析模块出错。修复这个符号后,系统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8%。这让我联想到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程序世界里的“毫末之差”,同样能掀起逻辑风暴。
面对无处不在的细微差距,保持敏锐而不苛求才是关键。就像登山时不会计较每一步抬脚高度,但持续调整呼吸节奏和落脚点,终究能登上顶峰。所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或许就是对处理毫末之差最智慧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