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o mò zhī lì
成语解释:毫末:指细微。极小的利益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原弊》:“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毫末之利
英文翻译:A small profit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毫末之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举个例子:有人为了省下几块钱的外卖配送费,硬是凑单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最后反而多花了钱。这算不算“追逐毫末之利,反而吃了大亏”?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容易被小利益吸引?比如超市搞“买二送一”活动,许多人明明只需要一盒牙膏,却因为赠品多拿了两盒。这时候,“毫末之利”就像个诱饵——表面上占了便宜,实际上可能造成浪费。这种心理是不是和我们总想“薅羊毛”的心态很像?
职场中也有类似现象。同事A为了多拿几百块项目奖金,把团队功劳全揽在自己身上,结果破坏了合作关系。而同事B主动分享机会,虽然短期少拿了钱,却收获了长期信任。你看,过度关注“毫末之利”,是不是反而让人丢了更重要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不是在否定小收益,而是提醒我们算大账。就像种树时,不能只盯着刚发芽的幼苗有没有被虫子咬,而要看十年后能不能长成栋梁。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其实都在悄悄影响未来的走向。
最后想抛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选择——立刻拿到100元,或者半年后拿到200元,你会怎么选?这背后其实藏着“毫末之利”的思考逻辑。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确定收益放弃更大的可能性,有些人则愿意用耐心换取成长空间。或许,学会在“毫末之利”与长远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