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ún jī jiām suǐ
成语解释: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程度或感受深刻
繁体字形:淪肌浹髓
英文翻译:extreme gratitude
沦:1.沉没:沉沦。沦于海底。2.没落;陷入(不利的境地):沦落。沦陷。沦为奴隶。
肌:肌肉,人体和动物体的一种组织。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而成。分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浃:湿透:汗流浃背。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沦肌浃髓”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渗透进肌肉和骨髓,用来形容影响极其深刻。比如有人学了十年书法,握笔姿势和运笔节奏早已成为本能,这种技能就属于“沦肌浃髓”的级别。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肌肉和骨髓打比方?其实这和我们的身体记忆有关。就像骑自行车,即便十年没碰车,肌肉依然记得平衡感。成语用“沦肌浃髓”恰恰说明了某些东西已经深深刻进身体反应系统,比单纯用“记忆深刻”更有画面感。
举个生活场景:老王移民海外二十年,还是保持着过年包饺子的习惯。这种文化印记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典型的“沦肌浃髓”。当他的混血孙子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擀面皮时,老王才发现有些传统早已融入血脉。
有人可能疑惑:这种深入骨髓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未必。比如经历过饥荒的老人,即便现在生活富裕,见到剩饭还是会下意识收进冰箱。这种生存本能虽已不合时宜,却真实展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力。
我常想,当代人刷手机成瘾的现象,何尝不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型“沦肌浃髓”。手指划动屏幕的机械动作,半夜摸黑找手机的潜意识行为,都在证明科技正在重塑人类的本能反应。或许再过两代人,这种数字基因就会像用筷子吃饭一样自然。
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抓住“超越表层认知”这个核心。就像学外语时,当你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地道表达,而不是在脑子里逐字翻译,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沦肌浃髓”的最佳注解。
下次看到有人弹琴时手指自然地在琴键上舞动,或是老师傅闭着眼睛也能修好机器,不妨想想这些技能背后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所谓熟能生巧,本质上就是在创造新的肌肉记忆和神经通路,让知识真正成为身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