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èi rú quán yǒng
成语解释:涌:水从地下向上冒出。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形容十分悲伤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 刘损《愤惋诗》:“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涙如泉湧
英文翻译:tears gush
泪:眼泪;泪液:泪痕。热泪。泪如雨下。烛泪。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泉:1.泉水:温泉。矿泉。清泉。甘泉。2.泉眼。3.钱币的古称:泉币。4.姓。
涌:[yǒng]1.水或云气冒出:泪如泉涌。风起云涌。2.从水或云气中冒出:雨过天晴,涌出一轮明月。脸上涌起了笑容。3.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chōng]河汊(多用于地名):河涌。虾涌(在广东)。
看到孩子平安归来,母亲的眼泪瞬间如泉水般涌出,浸湿了衣襟。这场景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泪如泉涌”能比“哭得厉害”更有画面感?其实这个成语通过自然界的泉眼作比喻,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水流动态,让悲伤的强度变得肉眼可见。
在小说《城南旧事》里,当主角发现失散多年的妹妹时,作者写道“她的泪水突然决堤,顺着脸颊奔涌而下”。这种描写方式比平铺直叙更能传递情感的爆发力。这里隐藏着一个思考:成语的生命力是否在于其画面营造能力?观察发现,越是能调动五感体验的成语,越容易引发共鸣。
记得有次在电影院,前排姑娘看到感人片段时抽泣声此起彼伏。邻座大叔却笑着说:“这泪如泉涌的,怕是要接盆水了。”这种幽默化解尴尬的方式,反而让周围观众会心一笑。这提醒我们,成语的使用场景可以非常灵活,既适合严肃叙事,也能融入生活化的调侃。
有研究显示,人在极度悲伤时每分钟会分泌1.2毫升泪液。虽然数据冰冷,但当用“泪如泉涌”形容时,立刻能联想到泪水不受控制地持续流淌的状态。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被广泛使用——它精准捕捉了人类情感的生理反应特征。
在敦煌壁画《目连救母》的故事里,目连尊者看到母亲受苦时“双目垂泪如注”,这种跨越时空的描绘方式,让现代观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揪心。可见好的成语就像时光胶囊,封存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等待被不同时代的眼睛重新解读。
有人可能会困惑:现在年轻人习惯说“哭成狗”这类网络用语,传统成语会不会过时?实际观察中,年轻创作者在描写细腻情感时,仍会选用“泪如泉涌”来提升文字质感。这就像绘画,水彩和数位板可以并存,关键看如何搭配使用才能准确表达。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流动的江河,既有传统成语这样的深潭,也有新兴表达的浪花。下次遇到需要描写强烈情感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成语,但记得像搭配衣服那样,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毕竟,在婚礼现场说“泪如泉涌”,和在医院说“喜极而泣”,效果可能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