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ò
  • yáng
  • c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uò yáng cái zǐ

成语解释: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成语出处: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繁体字形:洛陽才子

英文翻译:literary talents

洛阳才子的意思

洛:1.洛河,水名,在陕西。2.洛河,水名,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3.姓。

阳: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阳二气。2.太阳;日光:阳光。阳历。阳坡。朝阳。向阳。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阳文。5.外露的;表面的:阳沟。阳奉阴违。6.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阳宅。阳间。阳寿。7.带正电的:阳电。阳极。8.指男性生殖器。9.姓。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成语评论

洛阳才子”这个成语,大家可能听过,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实际例子:某公司要策划一场大型活动,负责人老张指着团队里的小王说:“咱们这项目能不能成,可全指望你这个洛阳才子了!”这里既点明了小王的才华,又暗示他在团队中的核心作用,比直接夸“能力强”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洛阳才子”而不是其他夸人聪明的词?这就涉及成语背后的文化基因。洛阳在历史上是文化重镇,司马相如、贾谊等文豪都与此地有关,用这个成语既凸显学识修养,又带着点历史厚重感,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展现文化底蕴的场合。

比如高校教授看到学生写出惊艳论文,可能会感叹:“真不愧是当代洛阳才子!”这种表达比单纯说“学术能力强”多了层人文气息。我见过有位导师在推荐信里这么写,用人单位当场就记住了这个候选人,可见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场景中依然有生命力。

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的适配度。在科技公司夸程序员是“洛阳才子”,可能不如在出版社、文化机构用得更贴切。就像去年我们部门来了个精通古汉语的实习生,大家讨论古籍数字化项目时,组长拍着他肩膀说:“这事儿还得咱们的洛阳才子把关”,既准确又有温度。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正在被年轻人赋予新内涵。在B站某知识区UP主的视频弹幕里,常能看到“洛阳才子重出江湖”的调侃,用来赞美内容扎实又有趣的创作者。这种古今碰撞恰恰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只要用得巧,完全能在新时代找到共鸣点。

说到底,语言就像活水,成语的价值在于帮我们精准传递那些“只可意会”的微妙感。下次想夸人时,不妨试试这个带着书卷气的赞美,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在这个AI都能写诗的时代,带着人文温度的表达才更显珍贵。

洛阳才子的造句

  1. 造句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2. 造句 这就是孝文皇帝时期太中大夫、洛阳才子贾谊遗落在籍田里的官印。
  3. 造句 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4. 造句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5. 造句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6. 造句 赋是在汉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成于洛阳才子贾谊之手,鼎盛于司马相如。
  7. 造句 一是富弼,聪明睿智的洛阳才子,1004年生,现在也已76岁了。
  8. 造句 随后不久城中文士发现,原来留守长社的这位年轻将军,就是前些日子被称为明月公子的洛阳才子姜伯孝。
  9. 造句 随着台上老者出了第一道题目,台下挤成一堆的太学学子和洛阳才子们开始闹哄哄地琢磨吟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