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ú kuài rén kǒu
成语解释:谓(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
成语出处:明·王世贞《曲藻》:“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玄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颇不为当家所许。”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繁体字形:流膾人口
英文翻译:Popular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脍:1.切得很细的鱼或肉。2.把鱼、肉切成薄片:脍鲤。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流脍人口”到底是什么意思?乍一听,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美食或流行的东西。其实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脍炙人口”,也就是像切得细嫩的烤肉一样,被人广泛接受和喜爱。不过语言本身是流动的,现在人们更常用它形容那些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作品或观点。
为什么有些内容能成为“流脍人口”的典范?举个例子,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历经千年仍在传诵,本质上是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现代短视频平台上爆红的洗脑神曲也是如此——简单重复的旋律就像古代的“脍炙”,总能快速占领大众的记忆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脍人口”的标准变了吗?观察当下的传播现象会发现,核心逻辑其实没变。不管是《论语》中的金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梗,能够穿透时间或信息洪流的,往往都具备两个特质:情感共鸣点明确,传播形式适配当下媒介。就像苏轼的词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周杰伦的歌用MP3传播,本质都是让内容搭乘最有效的载体。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会被载体限制。去年某博物馆用全息投影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古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恰恰印证了“流脍人口”的现代版本——经典内核遇上创新表达,照样能引发新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流脍人口”不应被简单等同于“流量为王”。短视频平台上有些内容虽然短期爆红,但缺乏文化沉淀,就像转瞬即逝的烟花。反观敦煌壁画的修复故事,经过纪录片传播后,既保留了历史厚重感,又通过镜头语言让年轻人看懂工匠精神,这才算得上真正的“流脍人口”。
下次看到某个现象级内容时,不妨用这个成语的视角观察:它的传播是依赖情绪刺激的短期狂欢,还是具备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辨别,哪些热闹值得驻足,哪些喧嚣终将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