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ài
  • zhì
  • rén
  • k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解释: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膾炙人口

英文翻译:win universal praise

脍炙人口的意思

脍:1.切得很细的鱼或肉。2.把鱼、肉切成薄片:脍鲤。

炙:1.烤:炙肉。2.比喻受熏陶、影响:亲炙。3.烤熟的肉:残杯冷炙。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评论

成语是中文里浓缩的智慧胶囊,短短四个字就能讲清道理。比如“画龙点睛”常被用来形容关键处的巧妙处理。有人问:“为什么不说‘画蛇添足’呢?”其实这两个成语方向相反——前者强调精准添加,后者批评多余动作。最近同事修改方案时加了个互动环节,客户立刻拍板签约,这就是活生生的“画龙点睛”。

“胸有成竹”常被误用为单纯的有信心。有读者留言:“准备充分的策划和盲目自信区别在哪?”关键在“成竹”二字。就像我去年筹备市集活动时,提前画好摊位地图、计算人流动线,现场才能灵活调整。这种基于具体计划的从容,才是成语的本意。

发现个有趣现象:“水落石出”近年常出现在侦探剧台词里。编剧朋友告诉我,他们故意用这类成语制造“意料之中的反转”。当镜头扫过所有嫌疑人时,主角突然说:“现在该水落石出了。”这种用法虽然偏离原意,却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生命力。

最近重读《战国策》,发现“亡羊补牢”原本是中性建议,现在却总带着批评意味。邻居家孩子弄丢暑假作业后,自己制定了每日补写计划,他妈妈却说:“你这是亡羊补牢。”我倒觉得,能在出问题后积极补救,恰恰是现代人需要的务实态度。

成语就像厨房的调味罐,用对了让表达更鲜亮。上周看到菜市场挂着“锦上添花”的春联,摊主解释:“冬天蔬菜少,我们多进些菌菇干货,不就是给顾客餐桌添彩吗?”这个接地气的解读,反而比教科书解释更让人记住成语的精髓。

有人担心成语会随时代消失,我倒觉得它们正在变异重生。短视频里“守株待兔”变成了搞笑段子,职场培训中“庖丁解牛”化身方法论。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老成语载着新故事继续漂流,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有趣之处。

脍炙人口的造句

  1. 造句 这部小说雅俗共赏,脍炙人口。
  2. 造句 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3. 造句 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4. 造句 音乐会上,既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又有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5. 造句 这位老作家宝刀不老,写出来的打油诗依然脍炙人口,人人欣赏。
  6. 造句 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7. 造句 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8. 造句 唐诗三百篇,篇篇都脍炙人口。
  9. 造句 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10. 造句 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