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rén lì wù
成语解释: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成语出处: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濟人利物
英文翻译:benefit other people as well as oneself1 . benefit other people as well as oneself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济人利物”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但它背后传递的理念却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举个真实的例子:疫情期间,许多普通人自发组织起来为医护人员送餐、为独居老人采购物资——这些行为不就是“济人利物”的生动写照吗?他们既帮助了具体的人(济人),又维护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利物)。
有人可能会问:“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种利他行为会不会过时?”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当代的“济人利物”正以新形式生长。比如程序员开发公益App帮助视障人士识别物品,白领利用周末参与河流清理环保活动。这些行为证明,只要社会存在需要,利他精神就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时代需求不断进化。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当人们开始用短视频记录善举时,有些评论会说“作秀”。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可视化传播其实让“济人利物”产生了涟漪效应——某个社区发起的旧衣捐赠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可能激发其他城市效仿。善意在数字化时代找到了新的传递方式,这或许正是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证明。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利他行为是否必须牺牲自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人们帮助他人时,大脑会分泌催产素,产生愉悦感。就像志愿者常说“其实收获最大的是自己”,这种双向滋养的关系,让“济人利物”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构建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有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观察:在共享单车刚出现时,很多人随意破坏车辆。但当企业推出“骑行积分可兑换贫困山区儿童午餐”的机制后,车辆损毁率显著下降。这个案例让我思考——现代社会的“利物”,或许需要设计更巧妙的激励体系,将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
站在个人视角,我认为“济人利物”不该被神化为圣人的专利。每天通勤时帮孕妇提把行李,工作时多教新人一个办公技巧,这些细微处的善意积累起来,就是现代公民对社会最好的建设。当善意成为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推动社会向好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