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bù yáng bō
成语解释:比喻太平无事。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太平无事
繁体字形:海不揚波
英文翻译:the sea is calm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扬:1.高举;向上升:扬手。扬帆。2.在空中飘动:飘扬。飞扬。3.往上撒:扬场。4.传播出去:宣扬。5.称赞:颂扬。表扬。6.指江苏扬州:扬剧。
波:1.波浪:波纹。随波逐流。2.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前进。最常见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通常也可分为横波和纵波。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姓。
“海不扬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朋友间聊天说“最近公司项目顺利,真是海不扬波啊”,其实就是用大海的平静来比喻事情进展平稳。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海”来比喻稳定呢?其实大海通常波涛汹涌,偶尔的平静反而显得珍贵,这种反差感让成语更有画面感。
记得去年全家去海南旅游,遇到台风过境后的第一个晴天。导游指着远处泛着银光的海面说:“这就是真正的海不扬波,台风前这里浪头有三层楼高。”我突然意识到,成语的生动性就藏在对比里——越是经历过动荡,平静才越让人安心。这种体验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状态:团队经历重大危机后的高效协作期,往往比日常的按部就班更值得珍惜。
有个有趣的发现:现代人虽然住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却总爱用自然现象打比方。朋友最近在群里发消息:“刚搞定孩子升学的事,家里总算海不扬波了。”这句话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又赋予了新的生活气息。这时候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自然类成语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大概是因为人类对风雨雷电的感知是刻在基因里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通体验让比喻更容易被理解。
从个人角度看,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内涵。以前可能更多指客观环境的稳定,现在更多指向心理状态。比如年轻人说“这个月没加班,内心海不扬波”,其实是在表达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感。这种语义的迁移很有意思,说明语言始终在随着生活方式进化。就像平静的海面下依然有暗流涌动,现代人追求的“平静”也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动态平衡的状态。
观察成语的运用规律会发现,越是抽象的概念越需要具象化表达。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试试用“海不扬波”来调整心态——毕竟风浪总会过去,暂时的平静期正是积蓄能量的好时机。保持这种积极认知,或许能让我们的情绪管理变得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