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dǐ lāo zhēn
成语解释: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很难找到
繁体字形:海底撈針
英文翻译:dredge for a needle in the sea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底:[dǐ]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4.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5.何,什么:底事伤感。6.古同“抵”,达到。[de]同“的”。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针:1.缝衣物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一头有孔或钩,可以引线,多用金属制成:绣花针。缝纫机针。2.细长像针的东西:松针。指南针。表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3.针剂:防疫针。打针。4.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银针。毫针。5.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针灸。6.姓。
“海底捞针”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想象一下:朋友在电话里抱怨:“我昨天把车钥匙扔进小区的喷泉池了,现在要捞出来简直像海底捞针!”这时候你可能会笑出声——钥匙掉进浅水池,虽然麻烦,但和“海底”的深不可测相比,这个夸张的说法反而让日常琐事变得鲜活有趣。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这个成语?其实它揭示了一个心理现象:当我们在拥挤的地铁站寻找走散的朋友,或者在满是文件的电脑桌面找一份合同,那种焦虑感确实堪比在茫茫大海找绣花针。上周我帮邻居奶奶在跳蚤市场找她学生时代的毕业照,三个小时翻遍二十个旧箱子,最后在饼干盒夹层里发现照片时,那种成就感说明“海底捞针”未必总是绝望。
如何让“捞针”变得容易些?有个程序员朋友分享过他的妙招:每当遇到复杂的代码漏洞,他会把整个系统想象成透明海洋,用调试工具当金属探测器。这种思维转换让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有了突破口。就像在真正的海底勘探中,科学家们会用声呐网格分区搜索,把大海划分成若干可操作的区块。
有人质疑: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成语?其实这个比喻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弹性。去年公司推行数字化转型,市场部主管形容在海量数据中筛选有效信息就像“带着磁铁在银河系找铁屑”,这个创新说法既延续了传统智慧,又注入了时代气息。
遇到“海底捞针”的困境时,不妨试试“改变介质”。就像淘金者往河水中加入汞吸附金粒,当我在超市找不到特定品牌的酱油,会转而询问理货员而不是继续瞎逛。这种主动寻求变量调节的思维方式,往往能让看似渺茫的机会浮现出来。
最后想起博物馆里那枚从南海沉船打捞上来的明代银针,考古队长说他们先用文献锁定沉船区域,再用无人机扫描海底地形。这提醒我们:面对难题时,智慧和方法比盲目努力更重要。毕竟,真正的“海底捞针”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