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è shuǐ dēng shān
成语解释:涉:渡水。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形容旅途艰辛或行程连绵不断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假饶他升天摄地三千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赶将去活喇喇牵转白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
繁体字形:涉水登山
英文翻译:Wading mountaineering
涉:1.从水里走过去。泛指从水上经过:跋山涉水。远涉重洋。2.经历:涉险。3.牵连;相关:牵涉。涉及。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登:1.(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登山。登陆。登车。一步登天。2.刊登或记载:登报。登记。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3.(谷物)成熟:五谷丰登。4.姓。5.同“蹬”(dēng)。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涉水登山”这个成语,乍一听像在讲冒险旅行,但它真正的含义可比爬山蹚水深刻得多。咱们先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张为了创业项目,白天跑客户、晚上改方案,整整三个月没睡过整觉——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涉水登山”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用这种老说法?其实这里藏着个有趣的转变。过去人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现在更多是脑力上的“长途跋涉”。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到凌晨三点,眼睛酸得像被山风吹过,手指敲键盘敲得比登山杖还累,这种精神内核和古人其实一脉相承。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觉得“涉水登山”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你看邻居王阿姨,每天往返医院照顾生病的老伴,两年如一日地挤公交、搬轮椅,这种日常坚持反而更能体现成语的精髓。生活中的“山水”不一定是珠穆朗玛峰,更多时候是家门口那个需要反复绕行的水坑。
有个问题值得琢磨:为什么这类成语总能引发共鸣?私以为,人类骨子里就埋着征服困难的基因。就像咱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破膝盖也要继续练,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和成语里的意象完美契合。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山”变成了KPI考核,“水”化作了房贷压力。
最近遇到件趣事:外卖小哥在暴雨天准时送达餐点,顾客感动之余在订单备注写“您这是真正的涉水登山”。这个新用法让我眼前一亮,说明传统文化正在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当外卖箱代替了登山包,电动车轮碾过积水路面,古老智慧仍在指导我们理解当下的奋斗者。
说到底,“涉水登山”从来都不是关于地理意义上的移动。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时代人们面对挑战时的相似姿态。无论是凿壁偷光的古人,还是在地铁上背单词的考研族,那种突破阻碍的决心始终未变。或许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用四个字说清了人类几千年都没变过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