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ēng
  • shān
  • shè
  • shu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dēng shān shè shuǐ

成语解释: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

繁体字形:登山涉水

英文翻译:go over mountains and cross streams

登山涉水的意思

登:1.(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登山。登陆。登车。一步登天。2.刊登或记载:登报。登记。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3.(谷物)成熟:五谷丰登。4.姓。5.同“”(dēng)。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涉:1.从水里走过去。泛指从水上经过:跋山涉水。远涉重洋。2.经历:涉险。3.牵连;相关:牵涉。涉及。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成语评论

哎,大伙儿有没有发现,成语里藏着老祖宗的大智慧?就拿“登山涉水”来说吧,这词儿听着就像是在说“跋山涉水”,但仔细琢磨,它到底想表达啥呢?说白了,不就是形容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头嘛!就像咱们小区王大爷,退休了还天天爬香山,逢人就说:“我这叫老当益壮,登山涉水练腿脚!”

不过话说回来,这成语搁现代职场里咋用?举个栗子啊,上周同事小李接了个跨省项目,天天跟客户视频到半夜。他自嘲说:“这哪是远程办公啊,分明是登山涉水搞业务!”您品品,这比喻是不是特形象?既道出了沟通的艰辛,又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等等,有人可能要问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还用得着真去跋山涉水吗?”要我说啊,您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去年咱公司团建去张家界,刚开始大伙儿都坐缆车上山,结果碰上设备检修。您猜怎么着?最后三小时徒步登顶的经历,反而成了年轻人朋友圈的“高光时刻”。这可不就是“被迫登山涉水,反而收获意外惊喜”的现实版?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事儿。前阵子看直播,有个网红主播在瀑布底下带货,弹幕里飘过一句:“别人直播靠滤镜,这位是实打实登山涉水搞事业!”您别说,这种接地气的拼搏精神,可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更能打动人心。说到底,甭管时代咋变,肯下苦功夫的人永远吃香。

说到这儿,我倒有个不同看法。您发现没?现在年轻人说的“登山涉水”早不局限于字面意思了。就像我表弟整天念叨的:“追女神比登山涉水还难!”这话虽然带着调侃,但仔细想想,感情路上那些弯弯绕绕,可不就像翻山越岭需要智慧和耐力?要我说啊,老祖宗的成语能在新时代活出花样,这才是文化传承最妙的地方。

最后唠句实在的,咱们这辈子谁还没几回“登山涉水”的经历?重要的是别被困难吓趴下。就像村头张婶常说的:“过日子就像走山路,摔个跟头捡个元宝——指不定啥时候就转运呢!”您品,这话糙理不糙,透着中国人特有的乐观劲儿。说到底,成语里的道理,还得靠咱自己在生活里咂摸出味儿来。

登山涉水的造句

  1. 造句 其实透支的不光是我们登山涉水的体力,也因为旅游地气候、环境的变化,让我们的身体疲于适应。
  2. 造句 史前时代人们狩猎时,为求取食物而登山涉水。
  3. 造句 所幸第七军军官兵多来自西南山区,登山涉水如履平地,不以为苦。
  4. 造句 有小灾劫,登山涉水,财物往还,要倍加小心。
  5. 造句 杨先生!您这汽车登山涉水如履平地,甚合咱们武人所用,但不知价值几何?可能出售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