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
  • shuǐ
  • dēng
  • sh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ín shuǐ dēng shān

成语解释: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成语出处: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游山玩水

繁体字形:臨水登山

英文翻译:tour key points of interest

临水登山的意思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登:1.(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登山。登陆。登车。一步登天。2.刊登或记载:登报。登记。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3.(谷物)成熟:五谷丰登。4.姓。5.同“”(dēng)。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成语评论

临水登山”常被用来形容探索自然的勇气,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比如有人会说:“创业就像临水登山,明知前路坎坷,却依然选择逆流而上。”这里的水和山,既代表具体挑战,也隐喻未知风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自然场景,成为人生隐喻?答案或许藏在“亲身体验”四个字里——只有真正涉水攀岩过的人,才懂得克服障碍后的通透感。

最近读到个有趣的案例:某科技公司用“临水登山”作为项目代号,要求团队每周组织户外徒步。执行总监解释说:“现代人习惯用键盘征服世界,却忘了手脚并用的真实触感。”这让我想到,成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当我们盯着屏幕里的数据山峰时,是否也需要偶尔回到真实的溪流边,感受石头硌脚的刺痛?

有个朋友曾分享他的旅行故事:“在阿尔卑斯山遇见暴风雪时,向导突然指着结冰的瀑布说'这就是你们中国人讲的临水登山'。”这个跨文化瞬间揭示出,人类对挑战的认知其实存在共通性。有趣的是,当代年轻人正在创造新变体——有人把备考称为“题海登山”,把职场晋升比作“电梯登山”,这些戏谑改编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

观察城市里的攀岩馆会发现,人造岩壁下总标注着难度等级。这让我思考:成语中的山水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们不贴标签。真正的临水登山者,享受的恰是那种未经测量的不确定性。就像人生很多抉择,重要的不是预判难度系数,而是培养随时出发的果敢。当无人机可以替我们俯瞰群峰时,或许更需要珍惜用双脚丈量土地的那份笨拙与真实。

最后想起敦煌壁画里的行脚僧形象,他们拄着竹杖穿越沙漠的模样,不正是最生动的临水登山图?这些画面穿越千年仍在诉说:生命的丰盈不在于避开沟壑,而在跨越沟壑时保持仰望星空的能力。下次遇到棘手难题时,不妨想象自己正握着无形的登山杖——每步艰辛都在雕刻着独特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