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áo zé zhī yì
成语解释: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战友感情
繁体字形:袍澤之誼
英文翻译:comrades in arms
袍:袍子: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
泽:[zé]1.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2.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3.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4.洗濯。5.汗衣,内衣。[shì]古同“释”,解散。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谊:交情:友谊。情谊。深情厚谊。
“袍泽之谊”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风,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战友、同事或伙伴之间深厚的情谊。比如古代士兵同穿战袍、共饮江水,现代职场中并肩完成项目的同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比如:“公司遭遇危机时,团队里的袍泽之谊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熬夜改方案也毫无怨言。”这里的关键在于“共同经历困难”带来的信任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谊和普通友情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小张和小李在同一部门工作了五年,平时只是点头之交;但去年两人被派去开拓新市场,每天一起跑客户、吃泡面、睡办公室沙发,半年后项目成功了,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这就是袍泽之谊的典型体现。它更像是在特定环境下“淬炼”出来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哪里最容易培养这种情谊呢?我观察过,运动队、创业团队或者应急救援小组里最常见。比如某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扑救受伤后,前锋主动加练防守技巧:“咱们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你休养期间我来顶上。”这种自发互助的行为,比单纯喊口号更能体现袍泽之谊的本质。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现代社会流动性大,人们频繁跳槽换岗,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深厚情谊会不会消失?我的个人观点是,形式会变但内核永存。就像现在年轻人说的“革命友谊”,本质上仍是共同经历造就的默契。比如两个程序员连续三个月熬夜修复系统漏洞,期间互相带咖啡、分享解题思路,这种现代版的袍泽之谊同样珍贵。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拥有这样的情谊?不妨做个假设:如果突然需要向人借钱应急,通讯录里能毫不犹豫拨通的号码有几个?袍泽之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关乎利益交换,更包含“我知道你会为我托底”的安全感。这种关系就像老树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共同走过的风雨。
最后分享个小故事:去年台风天,我家楼下便利店被淹,街坊邻居自发组队帮忙排水。有位退休老兵说了句:“这时候就得靠袍泽精神。”当时在场的人或许不懂成语典故,但齐心协力搬沙袋的身影,正是这个词最好的现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