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lín lí lí
成语解释:液体湿湿地淌下,指流滴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9回:“那妇人方才从缸里爬得出来,头脸都吃磕破了,下半截淋淋漓漓都拖着酒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流体事物
繁体字形:淋淋灕灕
英文翻译:Dripping
淋:[lín]浇:日晒雨淋。菜起锅后还得淋上点儿香油。[lìn]1.过滤:淋盐。2.淋病,性病的一种。通过性交传播。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患者尿道发炎,化脓,尿中带血。
淋:[lín]浇:日晒雨淋。菜起锅后还得淋上点儿香油。[lìn]1.过滤:淋盐。2.淋病,性病的一种。通过性交传播。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患者尿道发炎,化脓,尿中带血。
漓:1.见〖淋漓〗。2.漓江,水名,在广西。
漓:1.见〖淋漓〗。2.漓江,水名,在广西。
“淋淋漓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它常用来形容液体不断滴落的状态,比如雨水、汗水或泪水。例如:“刚跑完步,他头发上的汗珠淋淋漓漓地往下淌,连衣服都湿透了。”这里不仅描绘了汗水的流淌,还能让人联想到运动的辛苦和身体的疲惫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具体事物上吗?其实它也能形容抽象概念。比如:“他说话总是淋淋漓漓的,绕了半天也没讲到重点。”这里的“淋淋漓漓”就变成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批评,指人说话拖泥带水、不够简洁。
现在让我们做个对比:假设在厨房里煮汤时锅盖没盖紧,水蒸气“淋淋漓漓”地顺着锅边往下流——这是物理层面的描述;而如果形容一个人哭得“淋淋漓漓”,则既可能指泪水流了满脸,也可能暗示情绪难以自控的状态。这种双关性让成语有了更丰富的表达空间。
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词的频率在降低,可能和网络用语更倾向直白表达有关。但恰当地使用这类成语,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比如写小说时描述“雨水淋淋漓漓地打在生锈的铁皮屋檐上”,既交代了环境细节,又暗示了人物阴郁的心情。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流动的水,成语也在不断变化。有人觉得“淋淋漓漓”略显老派,但换个角度看,它像件精美的旧瓷器,用对地方反而能成为点睛之笔。下次遇到需要细腻描写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自带声音和画面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