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
  • l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ín lín lí lí

成语解释:液体湿湿地淌下,指流滴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9回:“那妇人方才从缸里爬得出来,头脸都吃磕破了,下半截淋淋漓漓都拖着酒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流体事物

繁体字形:淋淋灕灕

英文翻译:Dripping

淋淋漓漓的意思

淋:[lín]浇:日晒雨淋。菜起锅后还得淋上点儿香油。[lìn]1.过滤:淋盐。2.淋病,性病的一种。通过性交传播。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患者尿道发炎,化脓,尿中带血。

淋:[lín]浇:日晒雨淋。菜起锅后还得淋上点儿香油。[lìn]1.过滤:淋盐。2.淋病,性病的一种。通过性交传播。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患者尿道发炎,化脓,尿中带血。

漓:1.见〖淋漓〗。2.漓江,水名,在广西。

漓:1.见〖淋漓〗。2.漓江,水名,在广西。

成语评论

淋淋漓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它常用来形容液体不断滴落的状态,比如雨水、汗水或泪水。例如:“刚跑完步,他头发上的汗珠淋淋漓漓地往下淌,连衣服都湿透了。”这里不仅描绘了汗水的流淌,还能让人联想到运动的辛苦和身体的疲惫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具体事物上吗?其实它也能形容抽象概念。比如:“他说话总是淋淋漓漓的,绕了半天也没讲到重点。”这里的“淋淋漓漓”就变成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批评,指人说话拖泥带水、不够简洁。

现在让我们做个对比:假设在厨房里煮汤时锅盖没盖紧,水蒸气“淋淋漓漓”地顺着锅边往下流——这是物理层面的描述;而如果形容一个人哭得“淋淋漓漓”,则既可能指泪水流了满脸,也可能暗示情绪难以自控的状态。这种双关性让成语有了更丰富的表达空间。

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词的频率在降低,可能和网络用语更倾向直白表达有关。但恰当地使用这类成语,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比如写小说时描述“雨水淋淋漓漓地打在生锈的铁皮屋檐上”,既交代了环境细节,又暗示了人物阴郁的心情。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流动的水,成语也在不断变化。有人觉得“淋淋漓漓”略显老派,但换个角度看,它像件精美的旧瓷器,用对地方反而能成为点睛之笔。下次遇到需要细腻描写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自带声音和画面的成语。

淋淋漓漓的造句

  1. 造句 不能与伪善者周旋时,便伪恶,淋淋漓漓地伪恶,使伪善者却步敛笑调头而去。别的东西如果不是这,可以是那,艺术品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也不是。
  2. 造句 先是淋淋漓漓泼墨似痛成一片,然后绵绵密密的痛如针,如蚕食,如吻。是以他后背有整幅文身。赤橙黄绿青靛紫,轻拢慢捻抹复挑,斑斑斓斓,地老天荒一匹飞凤,借他肉身,要浴火重生。石头花园的歌女 
  3. 造句 在帐篷里,一支红蜡烛,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下来,淌满了古铜高柄烛台的浮雕的碟子。
  4. 造句 一场秋雨从从容容、淋淋漓漓地在天地间飘洒了一天一夜。
  5. 造句 十一月的古长安在萧瑟的秋风中显的更加庄严,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夹杂在秋风里,一场秋雨一阵凉,秋风带不走凄凉。
  6. 造句 房间里,一支铜色的烛台上插着将要燃尽的蜡烛,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了下来,淌满了古铜高柄烛台的浮雕的碟子。
  7. 造句 雨势不小,没有半点文人笔下的淅淅沥沥,反而淋淋漓漓,很干脆的把古城湿了个透。
  8. 造句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琳琳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的。
  9. 造句 他左手上鲜血模糊,右手上提着一把快刀,他面前尸体所盖的白布,淋淋漓漓洒满了血迹。
  10. 造句 如果仅仅说成是地水经过蒸发后,蓄在半空中,不巧遇上冷空气,然后改变构造凝聚成水滴,继而淋淋漓漓地潵落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