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n hún è è
成语解释: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成语出处:孙中山《建国方略 知行总论》:“三代以前,人类混混噩噩,不识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糊里糊涂
繁体字形:混混噩噩
英文翻译:muddleheaded
混:[hùn]1.搀杂在一起:混杂。混为一谈。2.冒充:蒙混。鱼目混珠。3.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4.古又同“滚(gǔn)”。[hún]糊涂;不明事理。
混:[hùn]1.搀杂在一起:混杂。混为一谈。2.冒充:蒙混。鱼目混珠。3.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4.古又同“滚(gǔn)”。[hún]糊涂;不明事理。
噩:可惊的;凶恶的:噩梦。
噩:可惊的;凶恶的:噩梦。
“混混噩噩”这个词乍一听挺有意思,字面上像是形容人迷迷糊糊、没精打采的状态。比如有人问:“小李最近怎么总是一副混混噩噩的样子?”可能是在说他上班总打哈欠,或者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这个词和“浑浑噩噩”有点像,但更强调“混日子”的消极感,像是一脚踩在泥潭里却懒得拔出来。
举个例子:同事小王最近总说“工作随便应付下就行”,每天刷手机到凌晨两点,第二天开会时眼皮打架,连老板问的问题都听不清——这就是典型的混混噩噩。这种状态背后,往往是缺乏目标或对现状不满,但又没有动力改变。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会陷入混混噩噩?有人觉得是懒,其实没那么简单。比如刚毕业的小张,其实很想找份好工作,但投了50份简历都没回音,干脆在家躺平打游戏。这时候的“混”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既然努力没用,不如降低期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
不过换个角度看,混混噩噩也能成为转折点。邻居老刘四十岁前一直混日子,直到有天看到孩子作文里写“我爸爸每天只会看电视”,突然被刺痛。现在他开了间早餐铺,每天凌晨四点揉面团反而精神抖擞。这说明“混混噩噩”不一定是终点,更像是人生按下暂停键,等蓄够力气再出发。
怎么跳出这种状态?有个反常识的办法:别急着定大目标。就像学游泳的人,越是拼命扑腾越容易呛水。可以试试每天做件微小但有成就感的事,比如整理书桌、做顿早餐。这些“小胜利”会像滚雪球一样,慢慢让人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最后想说,偶尔混混噩噩其实很正常。机器都需要休眠充电,何况是人?关键是别让这种状态变成习惯。就像春天的河水,结冰只是暂时的,等到阳光足够温暖,自然会重新流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