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è rán cháng shì
成语解释:指死去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多指病故
繁体字形:溘然長逝
英文翻译:pass away all of a sudden
溘:忽然;突然:溘然。溘逝(称人突然去世)。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逝:1.(时间、水流等)过去:岁月易逝。逝去的时光。2.死亡:病逝。永逝。长逝。
“溘然长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举个例子,某位作家在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后溘然长逝,留给读者无限的惋惜。这里的“溘然”强调突然性,而“长逝”则带有一种庄重的告别意味,整个成语既表达了意外,又隐含对逝者的尊重。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突然去世”而要用“溘然长逝”?其实关键在于语境。比如新闻报道中写道:“社区里那位常年义务教孩子书法的老人溘然长逝,街坊们自发在巷口摆满了鲜花。”这里用成语不仅避免了口语化的重复,更传递出人们对逝者长期贡献的感念,比直白的表述更有画面感。
再看个反例:如果说“他吃火锅时溘然长逝”,就会显得违和。这说明这个成语更适合用在正式或带有追思性质的场景。比如历史剧中,老臣临终前交代完国事便溘然长逝,既符合人物身份,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谢幕的苍凉美感。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就像一扇雕花木窗——既保持着古典韵味,又能框出现代生活的剪影。比如当代年轻人写纪念文章时,用“溘然长逝”来形容师长离世,反而比网络用语更有穿透力。它提醒我们:有些情感,终究需要带着温度的词汇来承载。
或许有人担心成语会显得陈旧,但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床。就像“溘然长逝”中的“溘”字,原本形容露水忽散,现在成了生命无常的隐喻。这种穿越时空的表达韧性,不正是汉语最迷人的地方吗?下次当你想表达突如其来的离别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或许会发现文字里藏着意想不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