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è rán ér shì
成语解释: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徐录五》:“忽呼邻里语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长别矣,以遗蜕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多指病故
繁体字形:溘然而逝
英文翻译:pass away all of a sudden
溘:忽然;突然:溘然。溘逝(称人突然去世)。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逝:1.(时间、水流等)过去:岁月易逝。逝去的时光。2.死亡:病逝。永逝。长逝。
提到“溘然而逝”这个成语,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到底该怎么用?”先别急,来看个例子:“那位老人上午还在公园里散步,下午却溘然而逝,连一句告别都没来得及说。”这句话里,“溘然而逝”既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也暗示了意外的突然性,是不是比直接说“突然去世”更有画面感?
为什么这个成语常被用在文学作品中呢?其实关键在于它的“矛盾感”——既包含时间上的急促(溘然),又包含动作的终结(逝)。比如小说里写:“他放下茶杯的瞬间,溘然而逝,仿佛连死亡都在配合他体面的性格。”这种表达既保留了死亡的沉重,又赋予角色某种独特气质。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用这个成语会不会太文绉绉?”其实不然。在描述突发事件时,它反而能制造反差感。比如:“会议室里还在讨论年度计划,谁也没想到王总就这样溘然而逝,手中的报表还停留在第三页。”现代语境下的使用,反而让这个古语焕发新意。
我始终觉得,语言就像调色板。当我们说“溘然而逝”而非“突然死亡”时,就像在黑白素描上添了层水彩。它让悲伤的叙事多了份克制的诗意,也让听者不会立即陷入悲怆,而是先被文字的美感触动,再慢慢体会背后的哀伤。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意外离世”的场景,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像一扇雕花木窗,既挡住了直射的烈日,又让光线以更柔和的姿态照进来。毕竟在生与死的宏大命题面前,语言既是我们脆弱的盾牌,也是温柔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