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án
  •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è rán ér qù

成语解释: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成语出处: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92首:“则一旦溘然而去,将一生心血,付之茫茫,岂不大可惜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多指病故

繁体字形:溘然而去

英文翻译:Passing away

溘然而去的意思

溘:忽然;突然:溘然。溘逝(称人突然去世)。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成语评论

溘然而去”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突然离世,带着一种难以预料的仓促感。比如:“祖父在睡梦中溘然而去,未留下只言片语,却让全家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里的“溘然”并非强调悲伤,而是突出事件的突然性,像一阵风吹灭蜡烛,平静中藏着震撼。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溘然而去”而不是“突然去世”?其实,这个成语自带文学色彩。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他在完成最后一幅画作后,放下画笔,溘然而去,仿佛艺术已替他道别。”这里不仅点出离世的突然,还隐含着人物与事业的关联——像是用尽力气后的自然落幕。这种表达比直白的“去世”多了画面感和余韵。

再来看一个现代例子:“公司创始人溘然而去的消息传出后,团队陷入短暂迷茫,但很快意识到,他留下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指南针。”这个句子中,“溘然而去”既点明意外性,又暗示了精神遗产的延续。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扇窗,既能让人看到现实的残酷,又能透出希望的光——生命的戛然而止反而凸显了某些东西的永恒。

或许有人好奇: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严肃场合吗?未必。我曾听朋友这样调侃:“手机电量从20%到关机,简直是科技版的溘然而去。”虽然带点幽默,却巧妙类比了“毫无预警的终止”。语言本就是活的工具,只要用得贴切,老成语也能玩出新花样。重要的是理解内核:它始终在讲述一种“未完成态”带来的冲击,以及冲击后必须面对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