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òu wǎng zhī yú
成语解释: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用于罪犯
繁体字形:漏網之魚
英文翻译:a fish escaped through the seine
漏:1.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壶里的水漏光了。2.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漏勺。锅漏了。那间房子漏雨。3.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漏尽更深。4.泄露:走漏风声。说漏了嘴。5.遗漏:挂一漏万。这一行漏了两个字。点名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
网:1.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一张网。渔网。结网。撒网。张网。2.像网的东西:发网。蜘蛛网。电网。3.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上网。通信网。交通网。灌溉网。4.用网捕捉:网着了一条鱼。5.像网似的笼罩着:眼里网着红丝。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漏网之鱼”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从渔网里逃出去的鱼”,但实际用来比喻侥幸逃脱的人或事物。比如,当警察突击检查非法窝点时,大部分嫌疑人被抓,但总有一两个提前溜走,这时候就可以说:“这次行动很成功,但仍有几条漏网之鱼需要追踪。”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其实,就像渔夫撒网不可能捞尽所有鱼一样,现实中的计划或行动也难免有疏漏。比如公司检查员工考勤,有人偷偷迟到却未被发现,老板无奈摇头:“看来考勤系统还有漏洞,漏网之鱼得想办法解决。”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聚餐时,小张总找借口提前溜单,其他人抱怨:“每次他都成了漏网之鱼!”这时候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总有人能“逃过一劫”?可能因为规则不够严密,或者执行时存在人情因素。比如老师抽查作业,小明恰好没被点到名,暗自庆幸:“今天运气好,当了回漏网之鱼。”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漏网之鱼一定是坏事吗?我倒觉得未必。比如在创新领域,某些打破常规的想法最初被主流忽视,反而像“漏网之鱼”般存活下来,最终推动了进步。就像二十年前的电商模式曾被质疑,但正是这些“漏出去”的新事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自己是“漏网之鱼”时该怎么办?是暗自窃喜,还是主动弥补漏洞?比如考试侥幸蒙对答案,与其沾沾自喜,不如正视知识盲区。毕竟,渔网破了可以修补,人生的漏洞却需要主动填补才能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