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éng pài xiōng yǒng
成语解释:澎湃:大浪互相撞击;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形容声势浩大
成语出处:曹靖华《飞花集》:“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花海中,徘徊,徘徊复徘徊,半生往事,如钱塘怒涛,澎湃汹涌,冲击心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声势浩大
繁体字形:澎湃汹涌
英文翻译:turbulent
澎:[péng]澎湖列岛(PénghúLièdǎo),我国群岛名,在台湾海峡中。[pēng]溅:澎了一身水。
湃:见〖滂湃〗、
汹:水向上翻腾:汹涌。
涌:[yǒng]1.水或云气冒出:泪如泉涌。风起云涌。2.从水或云气中冒出:雨过天晴,涌出一轮明月。脸上涌起了笑容。3.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chōng]河汊(多用于地名):河涌。虾涌(在广东)。
“澎湃汹涌”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举个例子,站在海边看涨潮时,海浪一波接一波冲向礁石,发出轰隆巨响,仿佛要把天地都卷进去。这时候说“海浪澎湃汹涌地拍打着海岸”,画面感是不是瞬间拉满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现象吗?”当然不是!比如描写人的情绪时,可以说“听到获奖消息,他内心澎湃汹涌,眼眶都湿润了”。这里既保留了原本的“力量感”,又赋予了情感温度,比单纯说“激动”更有感染力。
那用在抽象事物上行不行呢?完全没问题。比如描述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浪潮澎湃汹涌而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澎湃汹涌”既暗示了技术革新的不可阻挡,又暗含需要主动适应的积极态度。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矛盾感”——既有铺天盖地的冲击力,又藏着持续发展的动态美。就像当代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既会被快节奏推着走,又能像冲浪者那样在浪尖起舞,这种平衡感特别符合“澎湃汹涌”的深层含义。
下次写文章想强调某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时,不妨试试换个角度。比如不说“市场竞争激烈”,而说“行业变革的浪潮正澎湃汹涌地重塑市场格局”。你会发现,原本平面的描述突然有了呼吸和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