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è guó qǔ yú
成语解释: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5回:“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虢取虞’之道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滅虢取虞
英文翻译:Kill Guo to get Yu
灭:1.熄灭(跟“着(zháo)”相对):火灭了。灯灭了。2.使熄灭:灭灯。灭火。3.淹没:灭顶。4.消灭;灭亡:自生自灭。物质不灭。5.使不存在;使消灭:灭蝇。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虢:1.周朝国名。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后来迁到河南陕县东南。东虢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北虢在今河南陕县、山西平陆一带。2.姓。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虞:1.猜测;预料:不虞。2.忧虑:兴修水利,水旱无虞。无冻馁之虞。3.欺骗:尔虞我诈。4.传说中的朝代名,舜所建。5.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姓。
“灭虢取虞”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生僻,但它背后藏着一个充满谋略的历史故事。举个例子:公司A想吞并竞争对手B,但直接动手风险太大。于是A先联合B一起打压更弱小的公司C,等C被击垮后,A突然调转枪口收购了元气大伤的B。这种“先借力打力,再坐收渔利”的操作,就是现代版的“灭虢取虞”。
有人会问:这和普通商业竞争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连环计”的设计。比如三国时期,晋国假意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实则暗中布局,最终连虞国一并消灭。这种策略需要精准判断各方关系,就像下棋时既要吃掉对手的棋子,又要悄悄布置自己的杀招。
有个真实案例:某初创团队开发了一款社交APP,面对行业巨头的压力,他们主动将用户数据接口开放给第二大平台。当两大巨头互相消耗时,这家公司反而通过差异化服务吸纳了被忽视的细分用户,最终逆袭成功。这种“借势突围”的思路,正是对“灭虢取虞”的灵活运用。
这种策略是否存在道德风险?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执行尺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如果用于正当防卫或良性竞争,它可以成为以小博大的智慧;但若演变成损人利己的阴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当年晋国灭虞后反而增强了中原地区的稳定性,可见结果导向同样重要。
在人际关系中也能看到类似逻辑。比如家长处理两个孩子争执时,常会先解决更尖锐的矛盾,再回头疏导次要问题。这种分步化解冲突的方式,本质上也是在“分阶段达成目标”,只是目的从“消灭”变成了“调和”。
如今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复杂环境中,既要看清眼前对手,更要洞察潜在联系。就像玩俄罗斯方块,高手不会只盯着下落的方块,而是规划好每个空缺的位置。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别让自己成为别人棋盘上的“虞国”或“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