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ù zǐ bīng
成语解释:指上下亲如一家的军队
成语出处:战国·卫·吴起《吴子·治兵》:“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等
繁体字形:父子兵
英文翻译:Father and son
父:[fù]1.父亲:父子。老父。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祖父。伯父。舅父。[fǔ]1.老年男子:田父。渔父。2.同“甫1”3.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成语,大家耳熟能详——但到底为什么“父子兵”会被视为一种优势?咱们今天不妨拆开揉碎了聊聊。
老张家开早点铺二十年,每天凌晨三点半,五十岁的老张带着儿子小张揉面炸油条。街坊都说:“这爷俩配合得跟一个人似的!”你看,老张把控油温,小张负责翻面,不需要多余言语,这种默契是十几年生活点滴积累的。这就是“父子兵”的核心竞争力: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信任纽带,比任何岗前培训都管用。
有人要问:现代社会讲究专业化分工,血缘关系真的能提升效率吗?去年社区抗洪抢险时,消防员老王带着刚成年的儿子转运沙袋。年轻人体力好但经验不足,老王边干边教:“沙袋要斜着垒,像鱼鳞片那样错开才牢固。”结果这对父子组合的工作量是其他组的两倍。可见当经验传承遇上青春活力,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我观察过不少家族企业,发现成功的“父子兵”都有个共同点:长辈懂得适时放权。就像做木匠的李师傅,现在主动让儿子设计新式家具,自己专心把控榫卯结构。这种新旧思维的碰撞,反而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说到底,“父子兵”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两代人的优势互补。
最近看到科技公司招聘“家庭岗”引发热议,有人觉得这是开倒车。我倒觉得,与其争论形式,不如关注本质——任何合作关系想要持久,都需要类似“父子兵”那种超越利益的信任基础。毕竟,能同甘共苦的情谊,才是应对挑战最可靠的铠甲。
下次看见父子俩在夜市搭档炒米粉,别光顾着馋那扑鼻香气。那铁勺与铁锅碰撞的节奏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有些事,确实得血脉相通的人搭伙才够劲儿。